从小胖的两个滑雪教练身上,我发现了让孩子坚持兴趣班的有效路径

这个暑假,我带小胖系统的去学习滑雪。

正好有两个不同的教练带了他,而且我也全程都在场,亲历了两个教练教学的全部过程。我们姑且把两个教练称为教练A,教练B吧。

教练A的口头禅是:

“太棒了!转弯转的很好!眼睛要是直视前方就更棒了!”

“这个刹车太漂亮了!手可以再稳定一些。”

教练B的口头禅是:

“不对!眼睛要看前方!”

“手手手!怎么又忘记控制手的动作了!”

教练A是鼓励+修正

教练B是否定+否定

你猜,小胖在哪个教练手下学的最快?

是教练A。

这两个不同的教练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篇文章。

《哈佛商业评论》曾经介绍过橄榄球的传奇教练汤姆·兰德里(Tom Landry),他执教牛仔队期间,为球队带来了28年的繁荣,还带领球队赢得了两座超级碗冠军奖杯。

这个教练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

原来,一般来说,别的球队在比赛结束后习惯于总结失分原因,但兰德里却认为,丢分有无数种方式,但每个球员的得分方式,就那么几种,都有自己的固定套路。

所以他不分析失分原因,他只让队员回看自己发挥最好的比赛和慢动作回放,不断强化球员对得分动作、对自身水平的积极印象,从而激励他们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实力。

球员的信心不断被建立,也让他们不断能取得好成绩。

我一直觉得,对于一个刚入门去学习一项新东西的孩子来说,入门时最重要的其实是用信心滋养信心,让他觉得这件事情我可以,而不是“我不行”。

其实,别说小孩了,成年人也是一样。我联想到我最近重新开车的经历。

我很早之间就有驾照了,但是我很少自己开车,因为有网约车很方便。不过自从滴滴被监管后,叫车越发困难了,所以觉得还是得自己开车。

但是好久没上路了,其实一开始我心理挺紧张的,尤其在车多的时候。

一紧张我脑子里就有个小人想逃避:“算了,不练了,还是让别人开吧。”

但另外一个小人就会站出来说:“你学习能力那么强,开车肯定不是问题,别逃避,等练成肌肉记忆了,就没什么了。”

并且,上路了几回,我总结出我最怕的其实是倒车,那我就在倒车上面不断鼓励自己,加强练习,慢慢的,也就不发怵了。

其实,开车是一个很小的事例,但我回忆了一下自己过往进入很多未知的比较难的领域,每当想放弃的时候,就是靠一个绝招,那就是“信心滋养信心。”

但遗憾的是,很多老师或者家长,习惯是让孩子知道“我不行”,而不是“我可以”。

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做过这样一个科学实验。

他们把两只老鼠面对面的放置在一个狭窄的玻璃管道里,这个管道只能通过一只老鼠。通常情况下,胜利的老鼠是大脑某个区域更为活跃的那只。

后来,研究人员利用光遗传学来刺激输的那只老鼠的脑区,结果之前落败的小鼠立即变得凶猛无比、使劲将对方推到一旁,也就是说,刺激老鼠某一部位的脑区,就可以让原来处于劣势的老鼠赢得比赛。

这个实验还没完,实验人员发现,只要刺激小鼠大脑6次,那么6次以后,就算没有外力的帮助,它也会去勇敢的挑战地位高的老鼠,成为常胜将军。

对于老鼠来说,先前六次胜利经验,让它拥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换句话说,如果让老鼠多感受到几次成功的滋味,那么他们就更加具备勇气去面对困难。

《哈佛商业评论》的那篇文章说,兰德里的成功经验,其实是有借鉴意义的,可能我们不一定有条件能像球队教练一样录下别人的过往表现,但你至少可以告诉对方,他做对了什么。

注意,不是很笼统地说“你做的好”,而是非常具体地告诉他,你看到他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你认为哪里好,这样才能够帮到对方,让他不断进步。

而这,就是小胖滑雪教练A的做法。

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停下来具体的表扬孩子的进步,帮助他复盘和感受成功。对于孩子来说,让他知道“我可以”,让他感受成功的滋味,其实比一味的批评更容易让他们接近成功。
那如果孩子真的有缺点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呢?

当然也不是,帮助孩子复盘成功有利于他们被“赢家效应”所激励,那复盘失败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在孩子失败时,也要像复盘成功那样,表扬一下他们做的对的地方,做的错的地方给他们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应该采取哪些步骤能够避免下次发生类似的情况,而不是发泄情绪式的批评。

就比如孩子考试做错了题,具体的指导是帮助孩子分析:这道题做错是因为没理解题目,还是没记对公式,还是看漏了题目等等;而发泄情绪式的批评则是指责孩子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你怎么这么笨。

我们太过于喜欢说“批评使人进步”,但根据我的不完全观察,我觉得一个小孩,越骂反而越容易出错,而恰当的,合适的鼓励,反而会激发起他们的信心,激发起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点击下方专辑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