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的楼梯

文/谢万祥

绍兴市天主教堂,坐落在八字桥直街24号,对面为原浙江绍剧团团部的“仁慈堂'。

天主教堂始建于1905年(光绪31年),1906年完工。

由浙江代牧赵保禄主教委驻绍兴神父谢培德(意大利籍)、马继良购地建造。

教堂建筑面积926、88平方米,长45米,宽16米,屋脊高13米,钟楼高27米。同时可容纳800人左右参与弥撒。

主体建筑高大雄伟,面朝南,正中为大堂,两边为钟楼。大堂内壁呈乳白色,宽洁明亮,大堂内立科林新式柱14根,柱顶弧形相连,使整个大堂浑然一体。

弥撒间设圆型拱壁,左右两壁镶有14处耶稣苦路画像,整个建筑为罗马式。

绍兴堂奉大圣若瑟为本堂主保,故教堂正面上端镶有$(SJ)字母符号,又称若瑟堂。

进入教堂弥撒大厅,靠入口处,有一部小巧玲珑的旋转楼梯格外引人注目。该楼梯制作工艺独特,造形精美,主体只有一根约5米长的圆木柱支撑着。

在直立的圆柱上,根据行人向上跨步的间距而设置踏板,踏板周边用工艺木扶栏围住,成旋转状逐步向上延伸。

整座楼梯全是用木榫头链接而成,没有一处使用钉子,堪称木工绝作。

教堂内木梯

那么制作这旋转楼梯的木匠师傅又是哪位高人呢?

呵呵,其实木匠高手就是我太爷爷啦。

我家从太爷爷创业开始,四代祖传木匠手艺,但从我这代起就完全失传了。当时我初中毕业后,在工程机械厂做木工的爷爷那里学了不到半年时间的木匠手艺,因恰逢有个支工名额,就放弃了学艺生涯,而去了当时的房管会属下的住建公司支工。

当时,家中有数百件全是用优质材料制成的木匠工具:长刨、短刨;粗刨、细刨;凸刨、凹刨;槽刨、边方刨、管刨(俗称泥鳅刨)及各种花色线条刨。除此之外还有:长锯、中锯、短锯、绕锯和为了竖剖整段树木需要两人推拉的巨锯。斧头、墨斗、墨笔(一种用毛竹自制的笔)、牵钻、长短角尺(俗称鲁班尺)、斜角尺及不计其数的1分凿、2分凿、阔凿、薄凿、圆凿、木锉刀等等。凡是木匠工具,我家应有尽有。我听爷爷讲起,太爷爷手里还有一种叫做“胖'(音)的木作工具,我连看也没看到过呢。

后来随着我的支工,儿子又没人教他,也吃不了这个苦,家传的木匠手艺后继无人,其所有工具也逐渐消失殆尽,不知去了哪里。不然至今可以办个中型木匠工具展览会了。此乃终生憾事也!

记得小时候,我曾听爷爷讲过:

当时天教堂主体工程完工后,弥撒大厅尚缺一部旋转楼梯,但这旋转楼梯工艺要求相对较高,几乎无人能胜任制作。这时有人向谢培德神父推荐了我太爷爷…

我太爷爷那时在八字桥脚,东双桥西河沿28号(即我现在住的地方),开办有一间较大的木作工场,其手下有十来个徒弟,专门制作精美的古式家具和承接高难度的室内木工技术活,在绍兴一带享有一定的声誉。

要知道那时的木工活,其制作工艺都靠手工操作,不但技术要求高,而且也很累。哪像现在几乎全是机械化,什么电刨,电锯,钉枪等等,甚至还有木工胶水…

我太爷爷承接了这活儿,去教堂勘测了一下后,首先想方设法弄到了旋转楼梯中的主体结构(一根长5米左右,直径30多公分的优质杉木)。有了这根结实的杉木,余下的材料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乎,我太爷爷就先在木作场内带领徒弟加工好各种小部件,待到全部完成后,就带着我爷爷(当时才15岁左右)和二、三个徒弟去附近的教堂大厅现场安装。

由于各种部件都是在木作场内事先加工好了的,所以现场安装只花了二天的时间就完美收工了。

看着制作得精美而扎实的旋转楼梯,谢培德神父欣喜地扶着围栏试着拾级而上,下来后翘起右手大拇指,连连夸奖我太爷爷手艺高超,技术精湛。

如今114年的时间过去了,其间天主教堂在文革运动中,曾被房管会占用而成了仓库,堆放了大量从别处房子上拆下来的旧木料,一度被折腾得破败不堪,面目全非,但这部旋转楼梯至今仍完如初地挺立在教堂大厅内,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旋转楼梯也从侧面记录了当时绍兴大兴土木建造天主教堂的宏伟壮举和天主教在绍兴从初始兴起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过程。

此公号不错,值得关注。

谢万祥,网名(古桥老翁),听障人士,老绍兴人,爱好写作。有多篇文章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深受读者好评。

非常欢迎读者提供有关绍兴人文历史的各类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