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溪山行旅图找寻临摹的意义

今天的美术学者,越来越多的人仅仅从西方美学的角度研究中华美学,这固然有当代美学体系的成因,但更多的艺术类院校中美学的观点都是从东方美学中产生,作为中国的画种,自然应该用中华美学系统去进行观察梳理。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 天津博物馆


临摹的含义与目的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贵在有自己的风格,古人的笔法、墨韵的精妙之处在于借鉴,而非一味地临摹。

临摹的目的在于将古人的技法作为自己学习中国画的参考之用,在研习过古人遗留下来的作品中有所启发和帮助。在临摹的过程中与古人对话,探讨其传统技法,用心临摹,不断地加强手头训练,努力将古人作品中优秀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融入自己平时的绘画创作中去,慢慢地在临摹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多游历,通过思考摸索和不断的实践,将临摹与写生进行有机结合,锤炼出精华,形成自己的风格。

临范宽雪山图轴 清 王翚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临摹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必要性
唐代的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来自于模仿,研习绘画也一样,若想从零开始必须先要打好一定的基础。何谓基础?何以成基础?无论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东方的中国画、书法,抑或水粉水彩,无不需要从临摹开始,历代的山水大家也很重视这一环节。
许多画家自身的风格就是通过不断的临摹借鉴,吸取古代大家们的优点并不断在实践中提炼,融合自己的所见所解,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
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过程是从临摹开始的,奠定一定的基础之后,通过户外写生将临摹所学与之结合。南齐的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就有“传移模写”,但临摹古人的佳作时,世人多拘泥于临摹作品至惟妙惟肖,而往往忽视了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和意境。

仿范宽山水 清 王鉴 天津博物馆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溪山行旅图看临摹
从《溪山行旅图》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范宽传承与创新的状态同时存在,他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又创造着经典。放眼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大师的诞生都是从传统中来,通过对传统的临摹研习不断累积而成。通过学习这幅作品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以后的绘画创作过程中,临摹是第一步,传统山水笔墨技法的学习是山水画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初学者在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时往往跳过临摹这一环节,直接过渡到写生创作,没有进行扎实的笔墨训练和对传统知识的累积沉淀,这种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更堵塞了学生欣赏和研究传统佳作的路。
就《溪山行旅图》而言,通过临摹,我们从定稿开始就可以简单地学会一颗石头的画法,或者树、瀑布、人物的画法,通过对这幅作品的逐渐深入,我们会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而引发对笔墨技法的反思和研究。
例如《溪山行旅图》中山石的线条处理,丰富而富有力量,用笔沉着有力,老辣之至,运用犹如钢筋铁骨的轮廓勾勒和描绘山石的皴法。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见识到古代大家的笔墨技法,还能学习山水画中最经典的皴法, 范宽用“雨点皴”“豆瓣皴”“刮铁皴”“钉头皴”等来丰富整个画面,不管是从整体还是局部都被塑造得滴水不漏,全体组织得当,黄土的垂直肌理、山峦的起伏态势、山体的阴阳凹凸,在范宽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溪山行旅图》,处于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范宽时期的山水画绘画技法越来越完备,空间的处理再现能力越来越多样化。范宽是北宋时期贡献最大的山水画家。
“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表明了他在掌握前人的山水绘画程式技法时,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他在作画前,常常对绘画对象凝想,常常对绘画对象进行360度的面面观察,把心中的感受和手中熟悉的画法协调在一起,投射到所面对的景物中,以此“为山传神”。
首次看到《溪山行旅图》的第一视觉,从正面取势的堂堂大山,像一道从天而降的自然屏障,矗立在观众面前,显示出造化的神奇伟力。山涧飞瀑,直落千刃。山下一片空濛,衬映出近处树木茂密的山岗。那里有楼阁梵宇,半隐半现。山脚下有一队行旅牵马而来,马蹄声声,合着溪水潺潺,谱写了自然间一曲最美丽的乐章。观察其构图气势,随即吸引, “鼎”字型的雄伟构图,在气势磅礴,随之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在整个构图中,山峰的比例占了整个画面的九分,横穿的溪水,打破了画面,从而一成分给了近景的自然物。在范宽的观察方法中,会有散点透视来去思考画面,打破了西方的一点式的观察方法,在360度的观察角度中,更好的了解对于一个事物的主旨性形象描绘。
中华美学讲究“意境”,讲“表现”,讲“虚无”,讲“景外意”等等。所持有的理念截然与西方的绘画不能等同, 也不能同时进行评判分析。中华美学的“境生于象外”“取之象外”。所以我们在画的时候也要找准临摹的方向,避免走“歪路”。顾恺之就著有《摹写要法》,南齐的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就有“传移摹写”,意在告知学画者要继承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临摹是艺术养成的前提,是学习传统山水的学者打基础的过程,学习古人扎实的绘画功底、哲学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掌握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传统技法。在掌握了扎实的绘画功底之后便可开始意临,并在此过程中加入生活体验,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致文堂艺术画馆

国画艺术交流平台,分享眼中的最美艺术与大家欣赏,感谢大家的关注与分享
3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王保安水墨山水的精神意识

    引子:阳台上,一壶茶.一柱香.一架摇摇椅,瓜子.香烟爬在藤桌上,轻音乐袅绕缠绵.手把茶壶,悬伫于空,醉眼迷朦,盯着一张画.画是保安的画,躺在摇摇椅中的人,自然是我.前晃后摇着,悬壶之水不滴,指间香烟不 ...

  • 山水画学习中的3大雷区,你踩了几个?

    [摘要]:在山水画学习过程中,有些雷区千万不要去踩.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了,轻则浪费大量时间精力,重则走火入魔,误入歧途,是要命的.本文对此问题作一简单探讨,欢迎诸方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山水画:雷区:笔 ...

  • 宋画,中国绘画史上谜一样的高峰

    宋画之美,艺术大家黄宾虹.美国艺术学家高居翰.法国汉学家谢和耐都推崇备至,赞叹宋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致.曾有人认为,宋徽宗于精工细笔中叩问生命的价值,更将宋画推向中国绘画史上谜一样的高峰. 黄宾虹 ...

  • 「艺术中国双年展」——著名画家马汉跃

    原创书画名家艺术网2020-12-30 15:56:46 马 汉 跃 ,祖籍山东,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文化艺术卷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 宣城画派:在传统语境下的传承与思考(上)

    宣城画派: 在传统语境下的传承与思考 ·  汪立军 中国山水画在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具有特定意义上传统体系,这种由生逐渐至熟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山水画家实践总结的智慧结晶 ...

  • 学习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临摹局部效果更好

    学习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临摹局部效果更好

  • 缪文杰临摹宋人小品《溪山行旅图》 技法高超 看完大呼精彩

    缪文杰临摹宋人小品《溪山行旅图》 技法高超 看完大呼精彩

  •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的是雨点皴,学会了,你也能画出雄壮的山水画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的是雨点皴,学会了,你也能画出雄壮的山水画

  • 宋画《枯树鸲鹆图 》临摹步骤

    宋画中,<枯树鸜鹆图>是一张表现鸟类和树干非常精到的作品.尤其是枯叶的画法在古代作品中非常少见,枯叶虫蚀部分的边缘采用积水手法也是古画中极为罕见的. 本作树干部分用线虽细,但局部变化仍然非 ...

  • 大 观 | 「溪山行旅图」8K高清影像

    201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为镇院之宝--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制作视频短片--<笔墨行旅·溪山行旅图> 片中,台北以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方式,结合实境.音乐.舞蹈的共同呈现, ...

  • 唐寅《磵上清吟图》临摹步骤解析

    磵上清吟图 唐寅 三朋古称寿,七秩世云稀. 洗爵传浮白,悬鱼看赐绯. 华筵盛宾从,诞节好春晖. 不醉歌毋返,无强共所祈. 青云连风阁,白发映鱼矶. 山色浮南岳,星辰近少微. 锦开花里幛,彩戏膝前衣. ...

  • 《溪山行旅图》:东坡的人生,范宽的画

    范宽,从五代而来走到宋代. 苏轼,接替范宽而出生在宋代. 一幅画的绝世,一个人的伟大. 范宽用那幅绝世<溪山行旅图> 矗立起山水画的一座标程: 苏轼,用他的诗词书文画, 矗立起一座千年伟岸 ...

  • 分时图选股——低开的意义

    第一.大盘下跌的时候,是最好选低位抗跌股的时候. 选股要选安全的股票,安全的股票是低位和抗跌的股票.因此,只有在大盘下跌的时候,才能出现许多低位的股票,也才能发现一些在大盘下跌个股横盘抗跌的股票.所以 ...

  • 唐寅《磵上清吟图》临摹解析

    磵上清吟图 唐寅 三朋古称寿,七秩世云稀. 洗爵传浮白,悬鱼看赐绯. 华筵盛宾从,诞节好春晖. 不醉歌毋返,无强共所祈. 青云连风阁,白发映鱼矶. 山色浮南岳,星辰近少微. 锦开花里幛,彩戏膝前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