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大兆街道友联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少陵原东坡,东临浐河,南接鸣犊街办留公村,北接三联村。全村西高东低,南北长1500余米,东西较短有500余米。耕地1100亩,村庄占地200亩。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47户,998人。村委会驻王沟村中心地带。
1957年由王沟村、卢家岩村合并而成,起名友联村,即友好联合之意。
王家沟村建于清初,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王家砭,民国始称王家沟;卢家岩村建于民国初,《长安县志》记:民国12年(1923)卢姓人始居于少陵原崖下,得名卢家崖,现写作卢家岩。王家沟村80%村民姓王,一户姓李,其余姓杨。卢家岩村全部姓卢,无其他姓氏。
1952年土改时期,村内有100户,500余人。1958年改友联村为酒铺综合农场,是酒铺乡政府下属单位。当时主要养猪、养鸭、种菜。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前小麦亩产200斤,玉米400—500斤,水稻亩产700—800斤。2000年后,不再种植水稻。21世纪,农业生产机械化,小麦品种进一步得到改良,亩产达到800—900斤,玉米产量也达到800斤以上。
近年来,除种植主要粮食作物外,个别农户还种植西瓜,村河下又种植百亩莲藕,还有村民在河下养鱼,大部分村民都在家里养猪养羊。
除农业养殖业外,草帽编织是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20世纪60年代初期,村内先后建起草帽厂、编织厂、酱醋坊、农机修理厂,共有从业人员100多人。在其他村工值只有0.3元、0.4元的情况下,友联村高达1.72元,成为全乡人均收入最高的村。这些厂办了20年左右,均在土地承包到户后解散。
友联村由于地处大兆塬东边,东临浐河,一条支流从村边沿流过,加之地下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十分便利。
1964—1972年兴修水利,修水渠300余米,抽水站2个,深井4眼,机井4眼。
村内包括农田道路9000米,生活道路有4000余米,2004年开始硬化道路,至今硬化2000米,硬化率达50%。
村内有砖厂1家,商店3家,理发店3家,医疗站1所,从业人员近100名。村办小学即三友小学,1947年建成,在友联村与三联村之间一座寺庙内,现已成为一所有三栋二层楼的小学,为三联村与友联村共用。村塬上有一座驸马坟,传说是某朝皇帝侄女婿之墓。村内一棵皂角树有百年树龄,四人围抱不住。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大增长私家车也逐渐走进了村民生活,现全村共有私家车20余辆。
旧时饮用水主要是泉水,20世纪80年代开始饮用井水。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口井。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穿衣服主要靠自己手工缝制,缝衣服的布则要靠布票购买,每人每年有5尺布票,天冷时加上棉花缝成棉衣,天热时去掉棉花当单衣。当时布料主要是粗布。后来随着国家进步经济发展,人民衣着水平大大提高,衣料更是多种多样。
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居住窑洞,只有少部分住土木结构的房屋。1985年开始,住房逐渐变为砖木结构。1995年开始,砖木结构房屋逐渐淘汰,转向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形式也从以前的一层转变为二层。现在全村50%的住户为二层楼房,人均居住面积50平方米以上。从1983年至今有过几次大的拆迁。之
前村民全部居住在河下,1983年统一搬迁至塬上。1997年,西康一线占用耕地50亩,拆迁30户。2011年西康二线铁路又一次穿村而过,占用耕地100亩,拆迁并安置群众54户。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村中有了第一部手摇电话。2000年电话走进家庭,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一部座机电话,2006年95%以上的人都拥有手机。2005年村民开始使用卫星接收器,电视可收60余个频道。
2008年左右,村民开始购置电脑,上网已成为村民平常之事,至今村内安装并联网的电脑有50多家。
社火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后又进一步发扬光大。1989年正月十五耍了一次空前规模的社火。此后几年,村中社火多次到长安区、蓝田县、西安市参加比赛。唱戏也是村民的一大爱好,1956年建起了一座戏台,一直使用至今。
恢复高考至今已有50余人考上大学,其中也不乏重点大学生。王鹏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王文平1997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现已移居美国。除此之外,在外任职的有省高院副院长等。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