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社会道德风气变坏,在于人没有信仰却具备强大的欲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好的社会风气里,人臻美至善;坏的社会风气里,人腹存鳞甲。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物如是,事亦然。社会道德风气变坏,归根结底,是人的堕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方能近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无不先正其身、诚其意、致其知。白岩松历经人生沉浮,睿智犀利的他在见到如今败坏的社会道德风气时不禁发出哀叹:现代人怀抱强大的欲望,却早早失去了信仰。

一、心怀远方的理想主义者

1997年,香港回归。如果你坐在电视机前,你会看到一个瘦削冷峻、相貌不扬的身影。他字正腔圆地从三峡截流报导到08奥运,标志性的黑框眼镜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电视机前的夜晚。

白岩松,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从1993年进入央视,这已经是他从业的第二十七年。白岩松也从青葱的年轻人变成资历深厚的大叔,从小白变成老白。

近三十年过去,同龄人里已经少有奋斗在新闻一线的同行。有人被繁复的工作和沉重的压力压垮了身体,有人因纸媒的衰落和行业的惨淡前景而转行从商。寒泉贮,年事对,青灯惊换了。年过半百,回首往生,白岩松蓦然发现,继续在新闻这条路上彳亍前行的人,似乎只剩下他一个。

在电视上,白岩松俨然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男子。然而,生活里,他有着令人意外的活跃形象。白岩松是个资深球迷,爱踢球,更爱看球。年轻时,他还写过流行音乐的评论,也写书,销量尚且可观。兴趣爱好的广泛,让白岩松看见了更广阔的社会。

他年轻的时候,适逢中国社会急速变革的年代,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漩涡中摸索着自己的道路。有的人被时代洪流涛涛卷走,像前浪被拍在沙滩上;而有的人却始终保持清醒,顺应时代潮流,如同滚滚后浪,翻涌着来去自如。

白岩松是后者。陈寅恪说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十个字用来形容白岩松再适合不过。他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作为社会中坚,白岩松对社会现象常常有一针见血的犀利解读。白岩松心中的理想之火是永不熄灭的,他对当下的年轻人怀有强烈的希望,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办起了新闻私塾,并效仿前人,起名东西联大。

有人说,白岩松太理想主义了。而做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在尘世中太难。不过,白岩松自己却不这么觉得。他说,现在的人都太功利,读书、交友甚至生活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在纷扰的现世中,他保持着心无杂念,几乎不带有一丝功利的想法。

岁月活着,不是非输即赢;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人活在世上,首先要为自己而活,才能为他人而活。生活的美好是在于丰富自己,追求信仰,而不是为金钱碌碌一生。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有责任和远方。对白岩松来说,做一个心怀远方的理想主义者,则是他面对衰败的社会风气而做出的反抗之举。

二、社会风气的衰败

王小波说过,人光是拥有现实中的这辈子是不够的,人还该有一个诗意的精神世界。

白岩松觉得,王小波说的诗意的世界就是人的信仰。他认为,人没有信仰,也就不会有幸福。现在的社会里,年轻人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宛如行尸走肉,没有一点生气?因为太多人失去了信仰。

这种信仰,不是指宗教,而是指人这一辈子的精神追求。如今的中国,很多人没有信仰,很多人只信仰金钱。同时,这也是社会浮躁的原因之一。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因为对死亡恐惧。再往后就不那么简单了,你要信一些事情,我觉得才会慢慢平静,才会接近幸福,不信的话挺可怕的。”白岩松说,现在许多国人感到精神痛苦就是因为没有信仰。

无论做什么事,他们都会先考虑有什么好处,连读书都变得这样追求欲望,为了结果而忽视过程。

十九世纪中叶,工业发展迅速,世界的浮躁与虚伪和现在如出一辙。这时,梭罗后退半步,他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隐居数年,自力更生,生活俭朴自然,返璞归真。在那里,梭罗像河姆渡人一样自己搭房垦地,一切自给自足。最终,他完成了不朽的巨作《瓦尔登湖》

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给予了梭罗思想质的飞跃,他放下强烈的欲望,拥抱自己闳约的信仰,并最终得到了升华。

梭罗的境界是白岩松所向往的。天命之年的白岩松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经历过中国飞速成长的年代,见过太多人间悲欢、世间喜乐。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他见过太多在忙碌的尘世中迷失了自我,到了晚年想捡起信仰却发现早已错失的例子。

14年12月,白岩松到厦门大学演讲。在这所百年名校,白岩松提起了法国人每一年都要休次月假的生活习惯。他说,这是一种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是让自己追求信仰的一次机会。

我们喊口号,常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可实际上,现实中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钱永远没赚够,世人永远都在忙碌。这样循环往复,人心不古,道德风气也逐渐衰败。

其实,古人早就说过“忙”的含义——忙,就是心亡。周国平也说过,当代人大多数是在使用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当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欲望却未曾享受过生命时,世人的心也就亡了;世人的心亡了,信仰也就不复存在;而当信仰也离我们而去,社会的道德风气,又怎能不坏?

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继续。当一个理想主义者很难,但即使已经看遍了充满欲望的人世,白岩松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五十知天命,白岩松对自己日后的规划很明确。他是一个喜欢开疆拓土的人,像一匹奔腾的野马,像只存在幻想里的永动机,从来没有停下的意思。

他说,人到中年,不往上,就容易往下滑。想到汉高祖刘邦四十七岁才走出那块小小的沛县,姜太公七十二岁才学成下山、治国兴邦,白岩松甚至觉得自己还小,“我还是要有重新出发的心态。”

梁漱溟老先生说过,人一辈子总要思考三个问题。先要思考人与物如何共处,然后需深思人和人之间有何联系,最后一定要洞悉人和内心的关联。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为了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

所以,人最终总是要找到自己的信仰的。尤其在当下,如何在“感触”和“表达”之间加入“追寻”,白岩松觉得,这是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我们的眼睛不能只关注生命中有用的外在,更要学着汲取更多无用的内在,无用即大用。

就像一个人活在世上,他不可能永远抱着强大的欲望碌碌一生,总有一天,他会累,会想要找回信仰。人生如茶,岁月如歌。当年在喧嚣的时代,胡适将范仲淹的八个字拿出来既给自己,也给年轻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这个道德风气逐渐衰败的社会里,人该学会放下欲望,拥抱自己,追寻信仰,而不是默默无闻,了此一生。当一个怀有强烈信仰的人回首往事时,他不该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更不该为虚度年华而羞耻。

闳约深美,不息变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三界之中纷扰忧,只为无明不了绝。每个人都该像白岩松一样,放下欲望,拥抱信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