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到底训练怎样的思维最重要?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的书籍,但是说实话,越读越觉得有些困惑,确实,心理学所指的概念可能更加“科学”一点,比如,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等等,这些或许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训练的,因为逻辑思维毕竟能够让我们表达得更加严谨,但我以为这并不是十分重要的。
我以为,语文教学中需要训练的,更可能是抽象思维。
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然而,不管是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所用的工具一定是符号。要么是声音符号,要么是文字符号。既然是符号,当然是抽象而来的。比如“妈妈”这个词,本来就不存在,自然是抽象而来的,怎么抽象而来的呢?是从声音,孩子的声音抽象而来。久而久之,“妈妈”这个抽象的语词就代表妈妈这个人了。
我们可以回忆,能说会道的人,常常能够很合理地抽象生活现象,形成观点。比如,黑格尔说的那个“存在即合理”,我们经常用到,但你仔细思考,会发现,这句话确实有毛病,:倘若你出门被狗咬了,我说“存在即合理”,你肯定要恨死我的。但是,如何说清楚“存在即合理”被我们理解错了呢?你要是跟那些认为“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是“合理”的人说理,你就是说死了,他也不一定会理解。但是有个人先把这句话的谬误进行一个抽象:这句话就是一个“超级大杠”。用这样的一个符号来描述那些误用现象,真的是十分精到的。
有的人认为,“超级大杠”是具象思维啊,我以为不是,那是抽象思维。用这个符号的人,首先要抽象出误用“存在即合理”的本质,这是最重要的,然后还得继续抽象出“超级大杠”的本质,两个本质超级吻合,这个符号才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台湾学者周定华将言语表达思维分成三层,一层是低级抽象思维,只能用实际的事物来交谈,比如,妈妈对我真好。一层是中级抽象思维,是能够发生某些推理的思维,比如“妈妈对真好,所以妈妈是爱我的。”第三层是形而上学的思维,也就是对世界进行哲学的理解。比如“妈妈对我真好,所以妈妈是爱我的,爱,就是让对方感到好。”
往往第三种思维越好的人,表达能力就越好。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所谓的有思想,就是能够对世界发生属于自己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现在看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还真的不仅仅是所谓的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可以开设单独的课程,也可以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中进行训练,但是,唯有这样的三级抽象思维是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训练的。因为,语文教学永远是面向生活的,是注意生活,用思考生活,用生活思考的。所以,抽象思维对语文学习真的很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