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01

期许之像

从青楼婢女到留洋学生、从大学教授到旅法画家的传奇经历,加之巩俐、李嘉欣前后两位女星的戏剧化演绎,让人很容易对潘玉良的容貌,产生美好的遐想。看她流传在世的十余张自画像,亦觉得那是民国淑媛该有的模样。

然而翻检潘玉良的诸多照片,实觉反差太大:本人五短身材,颇为壮硕,衣着潦草,皮肤粗粝;短发蓬乱而不事打理,脸宽且长;眉毛高挑如随时弹拽之弓,细眼眯缝;鼻子扁塌,厚唇紧闭,凛然不可侵犯,魁悍如男相。

潘玉良 《执扇自画像》

91 cm × 64 cm 布面油画 1939 年

真实版的潘玉良,似与娇柔妩媚绝缘,甚至可谓形容枯槁。至于性情,与她有过交往的人也持一致的态度:此人性格豪放,大嗓泼辣,能喝酒,会划拳,爱唱老生……

连丈夫潘赞化在 1955 年的与妻书中也评价道:“你一生不解(讲)究装饰,更有男性作风。少年骑马射箭,都是好手……”

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修边幅、性格大咧的人,自知无天生丽质之貌,更无后天良好的养成环境,需倾其全部心智、精力方能攻克高艰深的艺术专业,便无暇、亦无心去妆扮自己,一心扑于创作,一路跌跌撞撞奔向心之向往的艺术殿堂。

但潘玉良终究不甘,明明女子身,她的内心始终涌动着女性的百媚千红,这不甘毫不遮掩地投射在她早期的自画像中。

潘玉良 《自画像》 1934 年

这些自画像往往用色丰富、笔触明快。画中的女子一律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妆容精致、姿态优雅;她们的头发被精心盘饰,穿极具古典韵味的中式绣花旗袍;纤手执扇或书籍,周身往往被鲜花环绕。

如下面这幅 1940 年所绘的《自画像》,发髻卷起、略施粉黛、衣着绣花黑旗袍、倚桌而坐的她,甚至可以说是美丽入时的,周身散发着一股令人过目不忘的东方气质。潘玉良把这张画拍成照片寄给丈夫,在背面题诗:“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

潘玉良 《自画像》
90 cm × 64 cm 布面油画 1940 年

然而,真实的潘玉良与其自画像,相去甚远。与其说是失真的粉饰,不如说是她在用绘画,重塑他人期许中的自己。

早年的青楼出身经历,如胸口洗不去的“红字”一般,让她毕生活在他人轻蔑甚至鄙夷的目光里。她曾为此自卑、惶恐——无法改变现实,便以绘画脱胎换骨。

潘玉良《戴花的执扇女》

在画中,她滤去黑色的童年阴影,长成为知书达理、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她端庄而典雅,自信而自足,仿佛拥有了民国女性所具备的所有美好特质。

其实,自画像于那一时期的潘玉良来说,本就是一种带着“滤镜”的自述。它不再局限于对自我的认识和审视,而是或隐或显地,流露出对他者眼光的预测与猜度。

潘玉良《周小燕肖像》

91 cm × 60 cm 油画

她出身卑贱、长相颓唐,却期冀在丈夫、朋友、同事、世人的评判标准中温婉动人、优雅天真。在她的自画像中,线条与色块所呈现的效果浓烈而灼眼,仿佛是画者急不可耐地,召唤出其内心压抑和幻想着的自我。

她哪是在画自己,她只是把自己盼望的那个本该活泼、热烈、丰盈、美丽、纯洁的生命,毫无保留地释放了出来。

潘玉良《白猫》

45 cm x 54 cm 油画

02

忧郁之像

20 世纪初,整个巴黎画派都弥散着浓浓的忧郁情绪。夏加尔的“爱与乡愁”,卢梭的“质朴梦境”,常玉的“现代诗意”,无不是画家们将情感、身体、精神的苦痛,化作笔下的述说交织于画面。

一度追摹巴黎画派的潘玉良,亦是如此。在她所有的自画像中,除却《半裸自画像》之外,不曾有一次露出过笑容。

潘玉良 《自画像》
49.5 × 45.5 cm 布面油画 1943 年

人生的苦难与漂泊的哀愁,像不散的阴霾缠绕着潘玉良的人生——幼年成孤,少年被卖。好不容易被丈夫从青楼救出,并一路笃学成为国内最高艺术学府的教授,只因曾经的不洁身世,又遭世俗所诋毁和不容,逼她去国离乡,一生无归。

加之异国所处的弱势民族地位,让她深感身份的边缘与自卑;多次动手术的鼻子,让她屡受病痛的折磨;终身没有子嗣,饱尝形影相吊的遗憾和孤独……这一切有如沉重的十字架,永生压迫着她。

潘玉良《捂头女子》

65 cm x 50 cm 国画

照常理,一个女子不畏低微的身份,锤炼并贡献出艺术上绝世的才华,在精神格局与性情秉赋上,当是为世人所珍稀、善待和敬重的。

但潘玉良却尝遍世间几乎所有的苦楚,阅尽俗尘人性的卑污。她只能顾自对着画布上已经异化的自己,诉说着别无出口的难言之痛。

潘玉良 《自画像》

也许潘玉良深知她的出身,为她招致了太多的恶意,她的人生似乎也冒犯了这个世界,所以她画出的,全是隐忍的思念、忧郁和哀愁。高贵的紫、火热的红、金色的黄……画家热烈的心事在这些色调中尽情释放。

画布上的她,常常眉头紧锁,双唇紧闭,一双忧伤甚至愤懑的眼眸游移于画外,与你四目相对。那种观望和审视的情态,让人心痛。

潘玉良《著衣》 92cm x 65 cm

下面这幅创作于 1940 年的《自画像》,便是典型的例证。身穿红色旗袍的潘玉良端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右手拿着一封信,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块花团锦簇的大红布。

在一片火红的映衬下,画者手中那写着“玉良”二字的家书尤为醒目。信上写的什么,让她如此忧愁,我们不得而知。但久看此画,你甚至不忍直视她的目光,仿佛下一秒,那双眼中就有泪要涌出。

潘玉良 《自画像》
91 cm × 64 cm 布面油画 1940 年

还要回过头去看那幅“唯一的笑容”。下面这幅潘玉良《半裸的自画像》,于 2005 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 964 万港元。天文数字的背后,是商人无法洞穿的故事。

赤红的背景中,画者在桌边独自豪饮。酒瓶七倒八歪,烟缸中满是掐灭的烟头。已入酣醉状态的她,旁若无人地敞开衣襟袒胸露乳,毫不顾忌地踩踏着椅子。一手撑住眩晕的头颅,一副醉酒后狂放不羁的样子。

潘玉良 《半裸的自画像》

65 cm × 80 cm 布面油画 1963 年

就是在这张画上,潘玉良终于笑了,两颊绯红,神态迷醉,恍入白日梦之境。

如其友人所述,似乎这才是她的野生面目——也许她终于与赤裸而真实的自己达成和解,也许唯有杜康,才能让她暂别忧愁。

潘玉良《戏耍》 79 cm x 64 cm

03

觉醒之像

饱尝了人性之恶的潘玉良,在沧桑历尽后,忽然悟到了一个道理:“艺术是最高的境界和唯一的出路,只有艺术肯定人、祝福人”。回到法国后,她收起悲伤,决心主宰和谋划自己,将那余下的生命全情投入在绘画里,以此支撑和翻转一直风雨飘摇的人生。

她离群索居、风餐露宿,像苦行僧般潜心于绘画创作中。她结合在法国研习的油画、在意大利修学的雕塑和本身的中国水墨画基础,借鉴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野兽派等众多西方绘画流派的风格和韵味,逐渐探索出了自己“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风格。

潘玉良 《自画像》
33.5 cm × 25.5 cm 布面油画 1946 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 年前后,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当选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会长。此后,她的艺术生涯进入了全盛时期,不仅巡回个展好评如潮,还相继获得了法国国家金制奖章、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比利时金质奖章、巴黎大学多尔烈奖等……

在那段时期,能得到世界这么多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大约只有潘玉良一人。

潘玉良《梨与菊花》

73 cm x 57 cm 油画

艺术事业上的成就,让潘玉良一直苦苦追寻的自我价值,忽然得到了社会评判标准的肯定,她原本自卑自怜、自怨自艾的情绪得到了拯救,自我的身份价值逐渐明朗。

尽管在异国生活依然艰辛,她却坚持不谈恋爱、不入法国籍、不和任何画廊机构签约——她对自己的性别和话语,有了更深一层的自觉,开始试图建立起完全独立的私语空间。

潘玉良《红衣自画像》
73 cm × 59 cm 布面油画 1945 年

在上面这幅《红衣自画像》中,潘玉良立于窗前,身体呈 S 型,右肘倚窗;光线斜逆,打在她松弛的皮肤上;她目光斜视,满脸不屑——你能明显看到,此时此刻画者已不再着意美化自我,而是将真实的自我直接显现。

尽管忧愁似乎仍存脸上,但那情绪已从男性和他人“对她的审视”,变为了女性“自我的诉说”。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女性不得招摇于窗前”的保守年代,“窗”这一意象构成的开放性空间,打破了常被描绘在封闭空间中的女性肖像表现的惯例。她对传统女性压抑的身体、精神的反抗意识,由此自由流出。

潘玉良《版画自画像》 版画 1949 年

潘玉良后期的自画像更具表现的意味,她不仅直面了真实的自己,甚至夸张地画出了自己的衰老与丑陋。

作于 1949 年的两幅《自画像》,潘玉良用近景特写的方式,对自己的表情和神态作了重点的描摹。背景平面化,去除了所有景物,强调了对自我的表达。她眉目上挑,脸上的皱纹被清晰刻画。她的目光直视观者,甚至带有冷冽的、审视的意味。

潘玉良 《自画像》 布面油画 1949 年

同一时期,她对女性人体的描写也抛去了男性“好色的目光”。她的画像已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女性世界——那是一个没有男人在场,或者拒绝男人在场的地方。她不再去附庸男人眼中所理想的样子,而是以强烈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应该有的样子。

在她心中,两性的传统关系彻底瓦解,女性不必一味地顺从、纤柔、优雅、妩媚、羞涩、忸怩,也可以智慧、坚毅、怀疑、审慎、反叛、严肃。她终于摆脱了男性艺术秩序和审美体系里,符号化的女性形象,获得了独立存在的意义。

如今,很多人提起潘玉良,依然喜欢套用“妓妾”、“传奇”等字眼去消费和过度解读她。其实,哪里是什么妓妾?她终身不爱风尘,却被风尘所误;哪里有什么传奇?她只是从人世的黑暗底层挣扎出来的新女性。

在漫长的蜕变过程中,她一直在对人、女人、自己的身体做着不厌其烦的观察、感知和认识。每一次观望“她我”和“自我”,她都真实记录下辩证的思考。她的自我成长和觉醒,是通过那一系列自画像完成的——在对世界长久的慈悲之后,她画出了对自己的慈悲。

(0)

相关推荐

  • 徐悲鸿油画作品

    徐悲鸿(1895年6月18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桥镇人.中国著名画家,艺术巨匠,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活动家. 他是将西方现实主义绘画观念和方法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现代 ...

  • 除了常玉,华艺国际北京春拍还有哪些重点?

    除了常玉, 华艺国际北京春拍还有哪些重点? 文 | 张朝贝 图片提供 | 华艺国际 版式设计 | 乐天 (图文未经<Hi艺术>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2021年北京春拍季的第一阶段的结束,透 ...

  • 《青春红楼》出版:一个80后“红迷”的精神成长史

    随笔集<青春红楼>,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年4月出版. 红网时刻6月11日讯(记者 蔡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红楼梦.近日,由80后作者木兰创作的随笔集<青春红楼>由浙 ...

  • 一个女性养颜小茶方!调理妇科疾病有奇效,让斑点自己消失【一点资讯】

    可以说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乳房胀痛等妇科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女人们的高发类疾病,这些病看似名字不同,其实在根源上都是因气滞血瘀.肝气郁滞导致的,并且患有这些病的女性朋友也特别容易长有黄褐斑,且 ...

  • 慢性盆腔炎,一个女性常犯的疾病,治疗上应该如何对症下药?

    相信有不少女性都知道盆腔炎这种慢性疾病它是一个盆腔腹膜所发生的炎症反应. 炎症一般可分为慢性和急性. 急性多发作较急,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腹痛.发烧.白带异常等不适. 且急性盆腔炎需要及时治疗,往 ...

  • 西游记因经费不足,六小龄童还串演过一个女性角色,你发现了吗

    即将迎来我们新的一个世纪,转眼间我们就称为跨越一个世纪的幸运儿.会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依旧感觉发生在昨天,虽然时间缓缓向前但是经典依旧永垂不朽.想起陪伴我们成长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可以 ...

  • 如何捧杀并毁掉一个女性?

    Hi ,这周过得好吗?这里是夏先生. 今天这篇可能饱受争议,也会让不少女生看完不爽,难受,烦躁,焦虑-. 我希望当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先以不抱着情绪化的方式来看,而是冷静听我娓娓道来,最后你在决定我 ...

  • 从钞票就能看出一个国家的精神

    来源:先知书店店长说 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世界,一个人能被印在钞票上,体现的是一国民众的最高认可和由衷喜爱. 因此可以说,钞票上的人物,基本能说明一国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甚至可以说,钞票就是一国价值观 ...

  • 从财务自由到思想自由:一个探索者的“精神核”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

  • 一个团队奋斗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华为公司

    一说到华为,任正非,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那么究竟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团队合作奋斗精神是怎么来的呢,少有人知.今天我就来说说这华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 ...

  • 2019年诺贝尔奖,彼得·汉德克:一个女性的生命悲歌

    我希望能够远走,逃离我的所知,逃离我的所有. 我想出发,去任何地方,不论是村庄或者荒原,只要不是这里就行.我向往的只是不再见到这些人,不再过这种没完没了的日子. 我想做到的,是卸下我已习惯的伪装,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