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柯贤会:【麦收时节永难忘】(散文)
麦收时节永难忘
作者:柯贤会
“大哥大嫂,快黄快割”,每当听到阳雀的鸣叫,我的记忆就会瞬间飘飞回老家那金灿灿的麦地里,想起当年在农村收割麦子的情景。
我的老家是陕南安康坝河镇的一个小山村,每到阴历四月底,金黄的麦穗挺立杆头,一阵风起,散发出唰啦啦的笑声,麦子舒展柔软的腰肢,如探戈舞动,如波涛奔涌,一波一波,遍野生辉,如诗如画,极其壮观。扎根于农村土地的滚滚麦浪,不仅是家园的象征,更承载了春与秋的更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俗话说:麦熟一晌,蚕老一时。一个不经意的艳阳天,麦子说熟就熟了,此时必须立即开镰抢收,否则麦粒就会脱落到地里,如遇暴风骤雨,轻则小麦淋湿出芽,重则颗粒无收,所以,我们老家人把夏收又叫做“龙口夺食”。
“黄金铺满地,老少皆弯腰”。鸡叫三遍,磨刀声起,天刚蒙蒙亮,村里几乎每家每户男女老少,手挽铮亮的镰刀,迎着薄雾晨曦,踏着晶莹的露珠进入麦田,起早贪黑收割麦子。他们右手握紧镰刀,左手向外侧一搂,镰刀伸向麦秸的根部使劲一拉,刀光一闪之际,只听“嚓”的一声,一抱麦子已整齐地躺在怀里,一伸一曲,黝黑的脸庞汗珠如雨,滴滴洒在那热热的沃土上,收获的辛劳掩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我小的时候身体瘦弱,感觉割麦子是一件异常艰辛的苦差事。割麦子的速度自然比不上别人,不一会就感到腰酸背疼,手中的镰刀也不听使唤,手也磨起了血泡,太阳越来越毒,烤得我背脊发烫、脸发烧,火燎般地痛。那时,我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农民的艰难,真正懂得了盘中餐的来之不易。
麦子割完,还要捆起来,我看着父亲用几根青色的麦秆将一大把麦子缠住,然后提起,在空中旋转几下绑得结结实实,就像孙悟空玩弄金箍棒一样轻松自如。我多次学着父亲的样子捆绑麦子,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还是父亲耐心细致手把手把我教会。
麦子收完运回家里,不敢有丝毫懈怠,要赶快趁着好天气脱粒。脱粒更是一件力量与技艺的完美结合。几百斤重的柴油机、脱粒机从这家抬到那家,需要身强力壮的男劳力才行。走在山村羊肠小道上如果稍有不慎、脚下打滑,不是人伤亡就是机器损毁。脱粒的程序更紧迫,割把子、递把子、喂脱粒、运麦子、挑麦草,环环相扣,不能脱节,一个程序出了问题,整个脱粒就得停下来。只有当山一样的麦垛被脱粒机吞尽,变成金黄的麦草和麦粒,整个脱粒才算结束。这时,父母赶快请帮忙的邻居抽烟、吃饭、喝酒,欣赏着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享受着难得的幸福。
如今,随着农村“三变”改革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老家农村很少有人种麦子了,以前那种收麦子的繁忙景象再也看不到了。但是,农村当年抢收麦子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柯贤会,男,陕西安康汉滨区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汉江文艺》签约作家。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有几十万字各类作品散见于《华侨报》《华商报》《中国盐业》《陕西日报》《陕西传媒网》《汉江文艺》《阳光报》《安康日报》《香溪》等媒体,20余篇文章获奖,数篇文章入选《安康风情》《安康盐业志》《盐道故事》《善的守望》《走进安康阅读吧》。获陕西省盐务局“宣传信息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盐业协会“优秀通讯员”、《安康日报》“十佳百优”通讯员、多次获安康盐业系统、汉滨区“优秀通讯员”称号。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多投有风险,投前需谨慎
坚决支持原创,抵制一稿多投
其他公众号转载,需本公众号授权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平台讲师:方 天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崔启昌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慧 子 米兰花
姜建洲 毕廷娟 鱼 鹏
方 天 张云峰 王敬军
谢 雷 水云天 唐桂英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