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切忌新瓶装老酒
程艳荣
某日听了一节“走进新课程”的数学优质课,授课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小记者去采访某校校长在校住宿情况,可由于刚开始上课,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而且录音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根本没法听清采访的内容,当老师问:“听了校长的介绍,你们知道学校的住宿生情况吗?”学生一脸茫然,都说没有听清楚,只有前面的一两个学生站起来说,而且都说错了。可这时老师却把早已准备好的长纸条贴在了黑板上。此时,老师想的不是学生有没有听清采访的内容,而是设法落实早已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设想对答如流,那就按课前设计院的步骤,把准备好的内容贴出来,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只想着自己的教,怎样完成自己的教案,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其实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为了完成任务既定的教学任务,无论学生把小手举得多高,教师都视而不见;为了不打断原定的教学步骤,对学生“我还有,我还有”的呼声充耳不闻;为了示得教学过程的完整,尽管下课铃早已响起,学生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可老师依然在讲台上讲个不停,写个不停。在课改实验中,有些教师虽然明白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与合作,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赶进度,为了期末能取得好成绩,不惜占用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而采取“牵着走,抱着走”的板着面孔说教的教学方式。学校虽然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对其进行合理、充分利用的教师并不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小组中的成员没有做到分工又合作,导致高年级学生合作学习时不活跃,不生动,而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表面上看挺热闹,而实际效果不佳;有些课“是不是呀”、“好不好呀”满堂皆是,说到底还是伪装的“以学生为中心”,其实质还是“教师为中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主要在于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
在商场顾客是“上帝”,在课堂上学生是“上帝”,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真正把学生当做“上帝”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却少得可怜。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未完成自己的教案,牵着学生走,让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