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往事:春秋时期的这里,竟然是吴国的“黄埔军校”!
宜侯夨簋上的文字
话说巫臣带着的夏姬逃到晋国后,被晋国封做了邢大夫。为报复楚国的重臣“子反”、“子重”杀害自己全家之仇,巫臣为晋国献上了一个战略计划。
楚国的战略重心是称霸中原,一直以重兵防备晋国集团,东线只是拉了一帮子弱鸡小弟(徐夷、群舒这样的附庸国),没有什么重兵布防。
如果在东线培养出一支能打、能折腾的国家,楚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肯定撑不住的,不仅会减轻西线的军事压力,弄不好楚国都会崩溃。
这个战略计划得到了晋国的肯定,晋国高层考虑后,觉得要符合三点要求:
一是要亲晋,最好找一个和晋国同根同源,别忙乎半天砸钱砸人弄出个白眼狼来反咬一口。
二是要有资源,有人有粮有矿有军队,这样晋国只需要投入技术,轻资产运营。
三是要和楚国有矛盾,最好是有世族仇恨,一打就是往死里掐架那种。
巫臣汇报这里看中了一个目标人选——吴国。
吴国一直对外宣传自己是周朝先人太伯、仲雍的后代,这个国家资源很丰富,听说正在搞青铜武器的研发,对国家的发展很有追求。
最后,楚国一直看不起吴国,老喊人家吴夷,两国在地盘上经常摩擦,吴国在打仗上水平不高,经常吃亏。但楚国在东线主要是防守为主,所以吴国常常夺地而不守,占城而即毁,裹挟了人民,抢一把就跑。
但这些都是过去积累的情报,最好实地考察并联络一下。
晋国批准了这次考察。
吴国拿出了一份家谱
巫臣从晋国出发,带着一支小型的军事代表队来到吴国。
这支小部队有三十辆战车,三十辆战车,是春秋时期军阵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基础单位。巫臣带的这支小部队有特殊使命。
寿梦接见了巫臣,交谈后很激动,挥舞着鸠杖连声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寿梦拿出一张兽皮,告诉巫臣,这是吴国国君的家谱:
▲ 吴太伯——— 吴仲雍——— 吴季简——— 吴叔达——— 吴周章——— 吴熊遂 ———吴柯相——— 吴彊鸠夷—— 吴余桥疑吾———吴柯卢——— 吴周繇——— 吴屈羽——— 吴夷吾——— 吴禽处——— 吴转——— 吴颇高——— 吴句卑——— 吴去齐——— 吴寿梦。 (拍摄于镇江博物馆)
吴国就是当年周太王之子泰伯的后代,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的哥哥,泰伯为了让其被公认的聪明侄儿姬昌即位,故意离家出走,带着弟弟仲雍,逃到南方做文身断发的蛮夷的。
巫臣:太伯、仲雍两位先人是怎么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吴地,让当地土著奉为领袖的呀?
在巫臣看来,商周时候,南方要么是族群社会,要么是野人,两位先人跑到蛮荒之地,没被杀了就不错了,还能被当地土著奉为首领?
寿梦的解释是,周部族是种植“稷”的一族,泰伯和仲雍兄弟带走了一项难能可贵的生存技能——来自姬周文化的先进而成熟的农业社会组织及生产技术。
泰伯兄弟俩通晓麻、菽的种植知识,善于“相地之宜”,就是善于识别不同的土地类型,分别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同时还擅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安排,
兄弟俩带着其所属的族人,沿途聚集了许多学农的族群,特别是荆蛮人。形成一股相当力量的势力,寻找适合建城的地方,辗转渡江来到了江南地区,经过和殷商遗民、当地土著、山居的越人不断融合,经过几代的发展,终于在这里站住了脚跟。
巫臣微微一笑,点头示意。
寿梦用力将鸠杖一挥,不一会儿,一位武士捧着一件青铜簋送上案来。
寿梦介绍这件东西,叫“宜侯夨簋”。巫臣上前仔细观看,只见簋底部有长达120 多字的铭文。寿梦讲解,宜侯就是先祖周章。
铭文的内容是:周朝第三任君主周康王查看了当年武王伐商、成王东征的图画,以及东方诸国有关图录后,又去视察了吴先人建立的城邦,亲戚嘛,送去了很多慰问品,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举行了祭祀先王的大飨典礼。
周康王对当时城邦之主说:“迁你到宜地为宜侯。
赐你浸了香草的一卣酒,
赏你一只祭祀用的玉勺,
赏你一把诸侯级别才能用的彤弓、
以及100支相配套的彤矢,十件黑弓、千支黑矢。
赐你土地:山谷里的肥田300处、其它土地120处;
有住宅的城邑35处,其它土地140处;
赏赐宜地属于原商王的贵族十七姓,
赏赐商人称伯的地方长官七位,
奴隶一千零五十人,
赏赐宜地庶人六百多。”
宜侯开心得夜里做梦都笑醒了,为了纪念这个事情,打造了这件青铜彝器作为纪念。
▲ 宜侯夨簋。
巫臣又进吴王的青铜器具藏库参观了一下,吴王收藏的青铜器,和周王室、晋国公室的青铜器确实风格很像。巫臣悄悄塞了一个玉佩给陪同人员:商周的?
陪同人员赶紧收进袖子里:嗯嗯,上周的。
随后,巫臣考察了吴国的军队。
只见披甲之士肃然林立,吴钩吴戈寒气森森,文犀长盾上狰狞的鬼面獠牙呲呲。
这次考察中,巫臣发现,虽然北方青铜铸造达到了鼎盛,吴人的铸剑技术居然也臻入了技术纯熟的境界。
吴人的铸剑水平越来越发达,寿梦还给士兵们设计出一款“扁诸之剑”——这种短剑以击刺为主要攻击方式。
当然,因为这款剑非常精良,流到市面上后,人们都不相信是蛮夷一般的吴人制造,都常被称为楚式剑。
▲ 吴剑,40cm-50cm (拍摄于镇江博物馆)
吴人的军队有大量青铜兵器的装备,说明不仅吴人原料充足,有着发达的铸造水平,同时也说明,这里的青铜技术有着并不短暂的历史传统。
吴人军队装备了犀牛皮制造的长盾。春秋后期,中国的犀牛在大量捕杀下已经大为稀少,但是吴国凭借其地理优势自然可以大量装备犀牛皮做的盾牌。
这就是是“文犀长盾”。
▲ 吴国文犀长盾
吴军装备的这种长盾,是一种比中原军队更大的盾牌。这种步兵使用的大盾牌要远远高于车战使用的单手盾,可以给士兵以更好的掩护。
他们的将校则装备更大的盾牌,这种魁帅用的大盾被称作吴魁。
阅兵之后,巫臣心中暗自感慨,果然是一支又勇又二的部队啊!
吴国军队摇身变成亚洲版的罗马军团
“巫臣”担任过申公,在这个处于四战之地的城池,他学到楚、晋两国的战争精华。
内行看门道,他一眼就看出,吴国因为地形原因,战车发展极为迟缓,吴国军队中没有多少战车的配置,全靠士兵猛攻冲锋,又因为与中原交流不多,已经不能适应春秋时期的战争形态了。
虽然从寿梦的父亲去齐开始,就培养吴人全民尚武,国家就是军营,国家财政的一大半都投入军费,整个吴国有一股扩张的冲动。
寿梦用力一挥鸠杖,吴军们举着吴戈,突然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叫:风!风!!大风!!!
春秋时期,“风”也有发情的意思,比如成语“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士兵们狂喊的这句意思就是“干!干!干死她!!”。寿梦一下子脸上挂不住了,扭头对仪仗人员说:不是让你们换一句的么?
……
▲ 吴戈
留在吴国的这些日子,巫臣和寿梦聊了很多大国梦的理想,寿梦发现,巫臣和他的随从,对军事上的知识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专家级的,随便哪个问题抛过去,答复都能让人豁然开朗,解开了心头多年的谜团。
但晚宴结束时,寿梦也发现,巫臣实际上对吴国的情况是了如指掌。
既然大家都是聪明人,捅开这层窗户纸,也就顺理成章了。两国就开始了合作关系。
凭借巫臣带来的三十辆战车,吴国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组织结构。
之后,巫臣留下了其中的15辆战车和自己的儿子继续教导吴军。后来,在吴国的军队中,还一直保留着大量的晋国特色。
吴国,成为了晋国的学生,也是晋国在东线的代理人。春秋这时候的镇江,充当了一回吴国“黄埔军校”的角色。
就在这一年,巫臣带着自己学生的军队,开始了一场冒险的远征的策划,远征结束之后,吴国有了一支锋锐的铁血军团!
一首“冰与火之歌”,缓缓拉开了序幕。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点击阅读上一篇: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