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东汉名臣陈蕃,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东汉经历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繁荣鼎盛时期后,汉章帝打破先帝的遗愿,任用外戚,也就是允许母亲或妻子那边的亲戚涉政。可当汉章帝驾崩后,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靠着娘家人的势力,独揽专权。
直到汉和帝成年后,联手太监内臣一举歼灭窦氏戚族,再次将国力壮大。只可惜他只活到27岁,便英年早逝。从这个时期开始,皇权被戚族与宦官手中争来夺去,皇帝成为了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政局动荡不安,直接影响到老百姓能否安居乐业。
而就在此时,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励志人物,他就是东汉名臣陈蕃。谈起他,有一段关于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的典故:
其实,陈蕃小时候,非常用功读书。他从小立志,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拘于眼前的小细节,当以大事为重。话说,他一门心思在寒窗苦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拾房间,因此,但凡有朋友来坐客,都会取笑他的生活环境“脏乱差”。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前来拜访,经过书房,看到屋内凌乱不堪,便问陈蕃:这么乱的房间,不收拾整齐,如何接待别人呢?小陈蕃从书堆里抬起头,回应长辈: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众人一听,不禁点头赞许,小小年纪,便有这般志气,将来肯定是有大作为的人。
可能现代人,更耳熟能详的,是晚清时期的湘军将领刘蓉在《习惯说》中提到父亲的教诲: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原来跟东汉的陈蕃一样,刘蓉也是热爱读书的好孩子。因为过于专心,经常被屋内的一处小坑绊倒。他的父亲瞧见,便笑他,如果房子有问题,不去修缮,将来要如何治理国家呢?
这段典故被后人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与陈蕃所言混淆在一块,倒成了两种立场,两种观点。
那么,到底一个人想要成功,是该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呢,还是从小事做起,细节决定成败呢?
其实,为人处事,是否成功,关键看的是个人的目标性与执行力,而不是止步于口号或门面功夫。
就拿光武帝刘秀,他在河北称帝后,扫平了整个关东。以“柔道治国”,对戚族严格管控,对将士剔除军权,以防后患,更大兴儒学,为了振兴统一,他的每一步落实到位,内外兼治,才能开创“光武中兴”的时代,更被历代学者评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美誉。
你说,是扫一屋的小事呢,还是统一天下的大事呢?
对比后来的几任皇帝,因年幼不成气候,不是被戚族废去帝位,就是被宦臣毒杀。从管理角度来看,这属于家事,也属于内部管理问题,但没有治理好祸根,最终又引发黄巾起义,东汉走向了灭亡。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那个志在天下,而不顾一屋的陈蕃,为政清廉,不畏权势,刚正不阿,虽不得汉桓帝的欢心,但也敬他高风亮节。在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方向,一是为国为民,二是清除宦官,而在他心目中的小家,自然算不得什么。
无论是陈蕃主张的大丈夫重在大事,还是清朝的刘蓉提倡的先治一室再为家国,其目的都一样,治国是最终的目标,治家是从身边的事开始付出行动力。
关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