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小草||评:严宁《太和板面》
评:严宁《太和板面》
文/小草
味道好极了,所以味难舍。太和是我的老家,是我生活、求学二十多年的家,早已把她的一切谙熟于心,习以如常,那里的音韵食味也浸润着我的五脏六腑,有很多食物一直让我时时想起,馋涎欲滴,比如马糊、油茶,太和马糊与众不同有咸有淡,尤其是淡马糊,上面的熟黄豆格外香腻,意犹未尽,往往让老板再撒一下芝麻盐;咸马糊就是油茶。最令太和人骄傲地是羊肉板面,全国各地统一称谓:“太和板面”,有的还不过瘾,冠以“正宗太和板面“,这样的招牌,必定假牙。
虽然后来我在其他地方也品尝过这些食品,但都没有太和的味道,可能这里包含着太多的乡情乡味,无法描述。因为假太和板面太多,更有甚者,制作过程,居然已经现代化、智能化。用机器揉面,压面,没有任何味道,真正的板面是人工在面板上反复摔打而成,这是其形,面粉须是上等小麦粉,经过一昼夜的浸润,不添加任何粘贴剂,自然天成,这是其里。
现在我居住的地方也有太和板面店,而且不止一家,他们已经把太和板面开到了全国各地,曾经有多家电视台做过报道,太和简介里也融入不少食物元素,影响越来越大了。 这是真的,而且已经产业化了,制作成了方便面样的速化食品。
太和板面在太和也有很多家,但是最有名气的还是老街上的一家。这一家没去吃过,无法置评。后来在原粮食局家属院有一家,是为”华中板面“,这招牌,这气势。果然做成了太和第一家,已经连锁店了,主要是卖羊脊骨,这羊脊骨又叫羊龙骨,羊蝎子,再加上羊蹄子,还有羊头,羊杂碎等。这两家的生意每天都是客满,老板就在饭店门口摆上桌子椅子,就见饭店门口一片人声鼎沸,吃的,喝的,加上等候的人,热闹非凡,常常吃到夜里两点多。这是太和夜景真实再现。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羊肉板面的制作。先要挑选新鲜的山羊肉,绵羊肉就次多了。把羊肉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锅里倒上羊油,放进八角、桂皮、辣椒等香料炸出香味,再放进切好的羊肉块炸熟,炸得稍干一些,捞出备用。另取一个锅,倒水,放各种配制好的香料,各种香料的比例就是老板的秘方了,据说有的要放二十几种不同的香料。再把刚才炸好的羊肉放进料锅里先用大火煮,然后再用小火浸,羊脊骨,羊头,羊蹄子等也会放进去一起煮。关键是小火慢煮的时间要足够,至少四小时以上。时间长了才能把香料的味道浸进去。每个板面店的周围都会经常飘散着羊油炸羊肉的香料味,羊肉味,羊油味。板面是要提前用面粉加水加盐加少许碱和成面团,稍硬一些,放在那里醒着,让面团伸伸劲。然后再把面团改成一条一条的,长约20厘米的面棒,这一根面棒就是一条板面,师傅会在面板上拿起面棒摔摔,伸伸,一边摔一边伸,会越拉越长,直到宽窄,厚薄合适,放进开水锅里煮熟,捞出放进碗里。这时师傅会问你要辣的还是不辣的,如果要辣的,就多盛一些带辣椒的汤水,不辣的,就少盛汤水,再盛上煮好的羊肉,有时师傅会在羊肉汤里煮剥好的鸡蛋,也会把时令蔬菜放一把在汤锅里烫一下捞出,这蔬菜就增加了另一种味道。现在有麻辣烫的专卖店,就是把各种食品放进麻辣烫锅里煮一下,那味道实在不能和羊肉汤锅里煮出的味道相比。这一段描写的详细精彩,似乎是个板面专家,看来”久吃成良厨“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小吃都应运而起,这些小吃养育了当地的百姓,也从小就培养了他们的饮食习惯,无论以后到何时何地,都忘不了故乡的小吃。
最美是家乡,最亲是老乡,”书画之乡、医药圣地、板面故乡“太和——一个正在崛起的县城。
综上所述,严宁老师扎根基层,立足实践,创作出一篇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小吃的佳作,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围绕太和板面这个主题,从品尝到喜爱,从熟悉制作工艺到亲手尝试制作,充分体现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为太和的振兴鼓与呼,符合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由小见大,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是一篇不可多得美文。作为太和一员,要向严宁老师学习,讴歌家乡,热爱家乡,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作者简介:原名:金浩,字宁静,号致远,笔名:小草,主业从教,业余写作。在全国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评论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