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仅存的吴江古纤道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成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大运河段包括: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四个运河相关遗产和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3个运河水工遗存。
图片转自网络
大运河江南段400公里长的河道两侧,保存下来的古纤道只剩吴江的一段,全长1800米。它位于同里镇辖区内,吴江新汽车站和吴江区227省道东、京杭大运河西岸。
古纤道和宝带桥一样,由唐朝苏州刺史王仲舒于元和五年(810)主持修筑。现存纤道为元代至正六年用巨石重筑,所以被称为至正石塘;(石塘 石铺的湖塘路)又因纤道总长九里,又被称为九里石塘。
九里石塘
至正石塘修筑时,路基用直径10至12厘米的杉木梢打入土中,路体内外有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石墙上的巨石由石工进行了雕琢,每块长约2米,宽、厚各约半米。
明朝永乐年间大水连绵,吴江塘路大多遭到破坏,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数块石歪斜。纤道构筑的讲究,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
吴江运河纤道上曾有多座纤桥,现在还保存着两座。一座叫三山桥,另一座叫南七星桥,都是梁式桥,用花岗岩砌筑。(图片有机会再补上)
此时正是夏末秋初,太阳依旧不讨喜。沿着这条既是纤道又是驿道的河堤上缓步前行,一边挥汗,一边欣赏着运河风光,不由心生感概。
纤道风光
筑石
唐代诗人王建曾经写过一首《水夫谣》来讲述唐代纤夫的生活: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背纤的日子不论黑天和白夜,不论酷暑与寒天,顶风逆行雪夹雨,胸磨手破足开裂。
自2007年,运河古纤道被列为大运河沿线文物遗存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政府便开展了大运河吴江段的环境整治。
古纤道一带已开辟成公园,在这里,不少游客和市民游客漫步在古纤道上,除了运河与纤道,又打造了花树、小桥、亭台。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泰娘桥一景。
纤道上的新桥
秋娘
泰娘桥
以上一组照片根据宋朝著名词人蒋捷的代表作《一剪梅·舟过吴江》打造的一组风景。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光飞逝,樱桃红了又红,芭蕉绿了又绿,独留蒋捷,在吴江上飘摇,满怀愁思,忧国忧民。船只经过令人遐想不尽的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
好在,纤夫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只是历史的一个背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