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励志的姑娘已实现从年薪2万到60万的飞跃了,你还在作茧自缚吗?
路遥在《人生》中写道:“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不管是哪一步,你走过的都算数。
第一次见到MAY,是在一次上课的饭局上。
那天上完课后和两个同学在吃自助,突然一个姑娘坐到对面。只见那两个同学眼睛发亮,打招呼的声音都透露着喜悦。看我一脸茫然就说:“幕珂姐,这是MAY姐姐,我们之前一起上过课。”
就这样,我认识了这个叫MAY的姑娘,个子不高,瘦瘦的,说话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大方又亲切,恰巧那天她在我们隔壁教室上课。直觉告诉我,我们是同道中人,而她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第二次见到她,我们是一起上课的同学。因为上课地点在北京顺义,离家较远,就约她拼房。于是,我听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MAY是一位70后,17岁初中毕业就随同村的姐姐从江西老家去福州打工。90年代,正是南下打工滚滚浪潮最热烈的时候,我身边很多哥哥姐姐及同学,也从湖南去了广东。
MAY在福建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闽清一个偏远的山村给铸钢厂的工人们做饭,从未做过饭的她,就这样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打工生涯。之后在鞋厂、服装厂做过裁断工、质检员,在电子厂显微镜下安装过芯片,还经历过做了10多天就倒闭的工厂。
用她的话来说,那些年,经历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都还无比心疼自己的经历。比如,跟同村姐姐一天分吃一个面包;早上睁眼就开始发愁当天住处,到处搭床的日子;每次36小时、48小时连轴转的赶货生涯。
对于MAY而言,那是一段蒙尘的日子。但就如朱沐在《当我足够好 才会遇见你》中说的那样:即使再灰头土脸的日子,也要坚信云层之上有阳光。
命运没有绝对的公允,就看你如何打磨你的人生。
有的人天生就含着金钥匙出生,最后却也把好好的一手牌打得七八烂,如《芈月传》中的芈姝。但也有的人,生活给他的并不多,却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MAY就是这样一个精彩的女子。
MAY在福建遇到现在的先生,来到宁波婆婆50元的见面礼,就算是结婚了,真正的白手起家,但MAY从不怨天尤人。
不论是在福建还是宁波的工厂流水线上,她都是那个做事勤快踏实、有想法、拿着最高工资也愿意帮助别人的优秀员工。原本以为生活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往前走时,女儿的那一摔,打破了这种平静。
MAY女儿出生后,两岁就送去幼儿园。晚上接回来后就和她一起在工厂加班,困了就睡在衣服堆里。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MAY加完班用自行车驮着女儿回家,却因为道路泥泞,母女俩重重地从自行车上摔下来,直接导致女儿很长时间都不肯坐她的自行车。
MAY说:“谁痛谁改变。” 这和富兰克林说的“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如出一澈。
MAY是一个好强的人,她不愿意给孩子这样的生活。但放眼茫茫流水线,却看不到任何希望,这让她陷入深深地焦虑中。
古人云: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2006年,经过深思熟虑,她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其痛一辈子,不如先忍痛割爱一段时间——把孩子送回娘家,结束服装厂工作,独自一人北上闯荡!
然而,当她满怀信心来到北京,站在中关村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时,突然感到阵阵的心慌。在满大街随手一抓都是个大学生的首都,低学历带给她的自卑和怯懦,取代了她在工厂时候的淡定与从容。诺大的天桥上,映衬出那个无限渺小的自己,无助彷徨到几乎绝望。
第一年,她甚至连正式的工作都找不到。主要靠发传单、送快餐和给人当保姆来维生,一年下来收入才2W元。
但MAY心里很清楚,这只是一个过渡。因为这一年,她同时在学习电脑基本操作,并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
2007年11月,在弟媳的帮助下,MAY有了第一份财务相关的出纳工作,彻底脱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开启了她十年财务职场及学霸的生涯。
10年时间,她从出纳开始,一步步升职加薪,先后做过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和CEO助理等岗位。期间接待过几十家投资商,做过3个亿的融资,做过股改,主导公司挂牌上市。
帮助老板从几个人的公司,做到了现在的200多人,年薪也涨到60多万,还拿到了公司原始股,实现了30倍的增长。
《生化危机》中有句话说:“没有被命运左右的人,只有左右命运的人!”
从流水线工人到保姆到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从月薪1000多到4W。MAY用十年时间打磨自己的人生,实现了华丽的蜕变,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世上没有无缘故的爱和恨,当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那次在顺义拼房上课,我俩促膝长谈到凌晨一点还意犹未尽。
正如超人李嘉诚所说:“只有学习才能够改变命运!”
我们深表认同。
是的,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打开格局提升视野,不惧生活琐事,不再斤斤计较。即使肩负重担,却依旧可以剽悍前行!
MAY说,刚来北京的时候,为了尽快让自己掌握一门技能,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在一个月只有1000多工资时,她刷了8000多的信用卡去报班学习会计;
刚开始那几年,她学习的费用,基本占工资50%;
现在不包括线上大大小小的课程,光是线下课程的学习费用,就已经投入近30W。
不仅仅是金钱的投入,时间精力方面的投入,MAY的毅力也是惊人的。
刚来北京那几年,每天下班回家打开电脑播放网络课,在音箱旁边放一支录音笔,然后去做饭、洗衣服,等孩子吃好饭梳洗完毕上床睡觉后,她戴上耳机学习到深夜12点;
上下班路上,外出办事的公交车上,都会戴上耳机听录制的课程。金融管理专科的15门课程,就是这样学完的;
平时即使刷牙洗脸,也都放着自己购买的线上课程,不放过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就这样,从线上课到线下课,从工作日晚上到周末,从基础课到管理课,从记账到报表,从财务到税务,从融资到投资,从并购到重组、上市公司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则等一系列的学习,让她助力公司一次次腾飞,工作也给了她非常丰厚的物质回报。
但就如她说言,阶段不同,成长的需求也不同。
前几年是疯狂的专业学习阶段,最近几年,她更多的是参与个人成长的学习,比如财商、美商、NLP,九型人格、教练、演讲和身心语言(健康)方面的等等。
如果说专业类的学习,帮助她从术的层面做得更好,而这些非专业类的学习,则是帮助她实现了道层面的飞跃。
正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她实现自己人生一步步的跃迁!
加里·凯勒说过:“你本人就是你所做的事情的集合,如果你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成功就不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你亲手打造的习惯。”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起因是因为题主的两个朋友,一个因为不愿意背一本20页的手册放弃6000左右的销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务员;另一个宁愿打游戏,脏话游戏术语满天飞,也不愿意去图书馆丰富人生。
下面回答中,点赞最高的答主是这样回答的:
“生活的苦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习惯了,神经就容易被麻痹。于是应付着过日子,就成为一种常态。
这个惯性的思维,符合人们一贯喜欢呆在舒适区的习惯。
但学习的苦,是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逼迫自己不断开疆辟土,甚至很多都是不熟知的领域,是有点违背人性的。所以很多人宁可习惯日复一日的痛苦,呆在 “舒适区”惯性里,也不想被痛苦锤醒。
正因为如此,听到MAY的故事时,我才觉得弥足珍贵、倍受鼓舞。
山本耀司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从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誓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而命运,永远也都只会垂青于这些不放弃自我、孜孜以求的人。
你愿意吃生活的苦,还是愿意吃学习的苦?
还没看够?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11月,我找到了我自己
什么样的父母,才能教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决定你视野大小的,是小城市还是大城市,还是……
正能量慕珂
与你一起狠狠改变自己~
阅读|亲子|理财|成长|蜕变
PS:想做一个离钱最近的写作者,最近写的稿件都拿去投稿了,公号不定期更新,尽量争取每周更新1-2篇,谢谢您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