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很多人喜欢林徽因,无关美貌,无关才华,而是始于一段对话。
抗战期间,炮火连天,林徽因拒绝出国避难,决意与丈夫梁思成共赴国难。年幼的儿子梁从诫问:“妈妈,日本人打进来了怎么办?”
林徽因从容一笑,坚定地说:“中国的读书人,总有最后一条路,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林徽因与孩子)
林徽因的民族大义和铁骨铮铮,与家族门风有很大的关系。有个词叫“满门忠烈”,用来形容林家再适合不过。
林徽因的祖父名叫林孝恂,是进士出身的前清翰林,林徽因的名字便是他起的,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注: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因常被人误认为是当时一位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音”为“徽因”。)
林孝恂其人,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思想先进,他注重教育,推崇新学,志在图强救国,他耗尽毕生心血和积蓄,将所有子侄送往日本留学深造,期望他们能够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林徽因与父亲)
林徽因的父亲叫林长民,毕业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他是民国初期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名人,参与草拟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曾任众议院秘书长、政治部部长、国务院参事、内阁司法总长等要职。
林长民毕生推崇宪政和民主,反对军阀霸权,最终因参与反奉惨遭杀害,年仅49岁。
也就是说,张作霖实际上是林徽因的杀父仇人。但后来张学良执政东北,林徽因夫妇却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开创建筑系,为东北地区和建筑行业立下不朽功勋。
虎门无犬子,林徽因的两位叔叔林尹民和林觉民也都是革命烈士,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归国后又一起参加了广州起义,最终誓死不降,从容就义,同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就义之前,写下绝笔信《禀父书》和《与妻书》,另有遗言道:“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明知结局,林觉民仍选择慷慨赴死,当时的他,只有23岁,留下一个5岁的儿子,以及怀胎8个月的妻子。林徽因是林长民的长女,母亲为续弦夫人何雪媛。林徽因的五个兄弟姐妹都是二娘程桂林所生,其中,与林徽因感情最好的是三弟林恒。1935年,19岁的林恒考上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并借住在姐姐林徽因家里。不久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林恒在林徽因的大力支持下,放弃了清华大学的学业和锦绣前程,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成为该校第十期学员。1940年,林恒以全年级第二的成绩(共125人)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并立刻离开学校前往当时最危险成都执行飞行任务。1941年3月14日,日军再次空袭成都,林恒冒着枪林弹雨,驾驶刚从苏联接收回来不久的31架伊153型新式飞机升空作战。由于敌我双方机型性能相差悬殊,我方损失惨重,林恒在击落日军一架飞机后,不幸头部中弹,坠机身亡,年仅25岁。林徽因得知三弟死讯后,悲痛欲绝,长歌当哭,写下长篇悼念诗《哭三弟恒》,其中有“弟弟,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等言。在这样家族门风影响下,林徽因本人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刚强女子,她虽然不能亲临战场上阵杀敌,却用文人气节和敬业精神践行着爱国家风,她是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家,为祖国建筑事业奉献了终生,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最终,她葬在了自己亲手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七个大字——“建筑师林徽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