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那只猴子

文丨张是之
找到那只猴子,是电影《极度恐慌》的主线。
这部 1995 年的好莱坞电影,我第一次看还是在 2003 年,恰逢非典之后。前几天刚刚二刷。
英文名 Outbreak,我记得那个时候片名译作《恐怖地带》。
故事的铺垫,发生在 1967 年的非洲扎伊尔地区,美国雇佣军军营中突发传染病,死者死状凄惨,死亡人数增加飞快。
美军军医抽取感染血样之后,后来当地美军和居民迎来一架美军运输机,原以为是来拯救他们的,结果一颗高爆弹直接将染病的军营夷为平地。附近树林中的白脸猴发出阵阵惊叫声……
故事回到 90 年代,一个美国年轻人在扎伊尔捕捉到一只小白脸猴。但他没有走正规的报关渠道,而是通过关系悄悄地带回美国准备出售。
年轻人把猴子带到宠物店希望卖给店主,但店主看了看觉得不够满意决定不要了,他只好带着猴子离开,并在半路上将猴子放生。
但在这个过程中,猴子把宠物店店主抓伤,并朝带他回来的年轻人吐了把口水。
于是很快,一种发病极快、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很快在旧金山的一个小镇上蔓延。
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军医山姆这个时候出马了,一番研究之后他发现这个病毒绝非寻常,但在深入调查过程中却受到了他顶头上司的阻挠,还要把他调离抗战一线。
原来他的顶头上司,和这个上司的上司就是三十多年前去非洲扎伊尔抽取血样的两个人,当初下达命令炸毁军营的也是他们。
今天的病毒检测结果出来,他们两个人很快明白了怎么回事。
当年抽取的血样也早就制造出了可以抗病毒的血清,但为了保守住当年三十多年的秘密,两个人决定继续对公众隐瞒实情,并且对总统也同样做了隐瞒。
就这样,霍夫曼既要和病毒做抗争,同时还要和两个上司周旋。
因为病毒传染性极高,政府紧急出动军队封锁了整个小镇,想要逃离者格杀勿论。
后来抗病毒的血清被送到小镇,但这个时候霍夫曼却发现,病毒已经变异,血清毫无作用。
他们发现要想血清起作用,必须找到造成这次感染最初的那个病毒宿主,也就是那只白脸猴子。
这个时候已经和霍夫曼离婚的前妻,也不幸被感染,生命进入倒计时。
这个时候美国总统也在军方的隐瞒之下,做出和 1967 年类似的决定,准备用高爆炸弹夷平整个小镇,彻底解决病毒扩散的风险。
霍夫曼这个时候必须与时间赛跑,一方面追踪病毒来源寻找那只猴子,另一方面还要躲避来自军方的追杀。
这其中有一段直升机追逐大战,非常精彩。
终于历经千辛万苦,赶在炸弹投放之前,他找到了那只猴子,并成功提取了血样,救活了自己心爱的人,也拯救了整个小镇。
整部片子节奏紧张没有尿点,既把故事线索交代的清清楚楚,又照顾了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
既有大片的追逐大战,又有同事间的友情、夫妻间的亲情,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刻画。
既有那些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与较量,也有让你在关键时刻要不要放弃小镇保护全球的思考。
还有的就是,那种美国人之间特有的幽默感。霍夫曼的同事被病毒感染都快死了,还不忘幽默的回答他的问候。隔着屏幕你都会会心一笑,忘记这是一部惊悚的灾难片。
这部影片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除了霍夫曼和弗里曼,还有凯文·史派西和小库珀·古丁,导演则是沃尔夫冈·彼德森。
影片的主线之一,便是找到那只猴子。
对于病毒的治疗,找到病毒最初的宿主是关键。
2003 年的非典,源头指向果子狸,但这也是高度怀疑,还没有确切证据。
而今年的这次肺炎疫情,虽然爆发的源头都在指向华南海鲜市场,但就在疫情爆发不久,这个市场被关闭,同时也进行了彻底清洗,这为追寻病毒源头增加了非常大的障碍。
证据都被清洗走了,病毒传播的链条也就断掉了。
这次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的野生动物交易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即日起,全国暂停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同一天,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贸易。
应该说,这种严格的监管和呼吁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在很多人看来,吃野味本身就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更何况还有巨大的致病和传播风险。
但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古今中外,严格的禁令通常不会让某种需求消失,而是会让这种交易转入地下,由公开交易变为黑市交易。
吃野味在有些人看来是不文明、不健康的,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可能会是一种猎奇,也可能会是一种彰显不同的和身份的行为。
就像象牙贸易一样,严格的禁令实施很多年了,但事实上象牙贸易并未因此萎缩,人们对象牙的需求并未因为禁令而消失。
与象牙不同的是,如果严格禁止对野味的食用,这种交易转入地下造成的病毒细菌传播风险将更加的不可控。
不可控的主要原因在于,地下黑市的交易属于非法,人们就会急于销毁证据。
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人们偷偷吃了野味之后便会迅速急切的销毁证据。
即便是出现有人因为偷吃野味致病就医的情况,他很有可能也会因为害怕受到进一步的法律惩罚,而不敢承认病因的真实来源。
证据链的缺失,源头无法追溯,这无论是对于疾病的救治还是病毒病菌的研究防控来说,恐怕都是一种不利因素。
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呼吁和教育来改变人们对于野味的偏好。
但我们无法轻易得出结论说,严格的禁食令会让人们轻易改变偏好,这一点在美国最严格的禁酒史也得到过印证。
所以如果人们对野味的偏好不变,而出台严格的法律禁令,甚至是配合以刑法来整治市场,恐怕只会让那些人转入地下偷偷地尝鲜。
与其让他们偷偷地尝鲜之后毁灭证据,不如配合以合理的管理制度,让人们在一个安全的、可控、可追溯的环境下大胆食用。
吃的什么野味,什么时间在哪里吃的,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源头,可能要比人们害怕刑罚而打死都不肯承认要好。
2020年02月06日

题图:Rembrandt,Philosopher Reading

上一篇:要钱不是要命

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