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导游证的,没一个本地人|于若林·早茶夜读708

708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考导游证的,没一个本地人

文/ 于若林

期待共情又想保持批判的80后

━━━━

今早才打开《老北京旅行指南》翻看,发觉其中的主体内容和十几年前我参考考北京市导游证的用书相似。回想起来也有趣,当时同校的考证培训班招募了几十人,没一个是在北京长大的孩子。大二上学期,我第一次去颐和园游玩回来,在社团里跟同部门的好朋友感叹这处园林设计布局有多巧妙、景色有多秀美,可是就在颐和园附近某高校里长大的她完全没共鸣:我每次去就是为了和同学一起划船玩儿的,从没留意过你说的这些。后来我遇到的其他北京籍朋友,也都极少展现出对北京本地名胜古迹的兴趣。

所以,领读者凤梨对北京风土、历史和文学持久不衰的热情让我这个异乡人有点费解,但也莫名被触动。

我对自己长大的城市早已经没有这种情感了。这个月的上中旬,我恰好回家待了一段时间,每天在市内两个区之间来回,虽然切换方言沟通十分流利,跟熟悉的亲友交流热络依然,可是总觉得已经隔了一些理性的东西,不再对地域产生归属感了。

作为首都和超级城市的北京,更难让我这种没买房的人有什么实在的安定或归属感,可我也并不觉得飘摇或恐慌。就像现代人总喜欢外出旅行一样,期待新发现和尝试的“异乡人冲动”,大概是智人大脑皮层在获得温饱满足后的连锁启动设定。面向外界的探索是我们内心追求更广义归属感的一种方式,尽管这意味着要一次又一次体验不同的挫败、犹疑、失望、恐惧和软弱,但“回报”往往也是丰厚的:世界上并不只我有这样的兴趣、欲求、困惑与思考,我的归属不在某一方实体空间里,而是在无数相遇、碰撞与告别的过程中。

我好像每次匆忙交作业都是取自己驾驭不了的题目╮(╯▽╰)╭

今晚二条

送儿插队送女下乡

辣子毛补两头秀腐

农村孩子过生日
也未必吃得上这么好吃的面条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北平旅行指南》是遭遇降级的迷失北京| 新老东京旅行指南之客舍何处| 写得这么细,就怕你被坑| 散文式旅行和小说式旅行| 那些年,我和孩子们是这样穿越北京城的| 按「梁陈方案」改造这座城| 别把菜单误认为是食物| 无论如何,我感觉到那就是北京了| 我在北京的三个“世界”|  带上这份攻略,想象尘烟中的北平城|  如果,如果北京不再是首都| 电信往事考古:由晚清日本游僧一则北京纪事说开去| 凌晨三点半,我在家乡找一支烟| 一期一会:帝都租房记| 纺织城里的职工是很自豪的| 喝多了,我的北京便烂熟于心了| 不安的佛教徒| “走异路,到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 浓淡稀稠,一起喝豆汁儿的,难找| 如果真穿回北平,记得去“敲一杆”| 时空穿越指南| 北京一半以上的副食供应曾来自这儿|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