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李军:做一个“堂吉柯德”式的父母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辟谷14天了。
对我来讲最难熬依然不是饿,而是馋,今早称了体重已经降到了67公斤了,一切情况良好,看书学习,喝茶,今天估计喝了5升以上的水泡的茶,总要让嘴动一动吧。
今天翻看微信,看到两周前和一个大学生曾经聊过天,做了一个教练的案例,很好奇两周后他的情况怎样,就发微信问了一句:这段日子过的怎样?
发完这天短信我就开始进入了反思状态:
为什么会发这条短信呢?
我期待的是什么呢?
情况好我会怎样?
情况不好我又会怎样?
.......
一系列的问题让我陷入沉思。
思考了一整天到了此时此刻,才有一丝眉目,原来内心期待因为我的教练对方而有所转变,期待一个好的结果。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发现我是以结果为导向做事情而不是以身份为导向。
在固有的思维中做任何事情肯定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开展各项工作,最终使得目标结果达成。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始终能达成目标,坏处就是成为目标结果的奴隶,疲于奔命,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还不容自己有失,一旦有失就千方百计纠错改正,一旦成功也就是享受短暂的成功之后,继续进入下一次的目标结果的追求。
如果换一种思维,就是一名教练,做教练身份该做的事情,就是帮助被教练者调整心态,仅此而已。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去工作好处就是所做一切的核心就是关于自己的身份该做的事情,是自己的主人,这让我想起了《堂吉柯德》这本小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我是谁?因为我知道我是谁,所以我就这样去行动。
坏处就是目标结果不一定好!
举一反三。
作为父母如果以目标结果为导向。
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规划孩子的未来,奔波于各种学前班,奔波于想要进入一所好的学校;
上学了基于未来一定要考上大学的目标结果,小学忙完,忙中学,一切围绕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劳心费力;
考上大学忙孩子毕业后的工作和恋爱;
孩子结婚了还要操心操心孩子的孩子;
一转眼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如果开开心心也就无可厚非,因为心甘情愿,但是听到很多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为了你.......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把一生献给了你,你却还不领情。
而孩子经常回嘴的一句话是:我又没让你这样,是你自己要这样的。
父母被怼得哑口无言。
如果父母以身份为导向呢?
父母首先做的事情,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提供充足的营养食品,陪伴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无忧无虑的快乐;
孩子拥有良好的身体,保证孩子身体各项器官正常运作,孩子具有良好各种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习惯;
上学期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学校期间和老师同学如何建立良好合作的能力;
中学毕业,作为父母已经尽其所能完成了,父母能力能做的所有事情,剩下就靠孩子在大学或者其他环境中去实习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父母和孩子已经是平等的成年人的朋友关系,剩下的路就靠孩子自己去走了,除了祝福别无选择;
以父母身份为导向,重点就在于未来的路是孩子走,而不是父母走,孩子也清楚未来的路要靠自己要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与父母无关。
以目标为导向培养孩子,孩子在某些方面能力很强,甚至上名校找到很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孩子在心智健康,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应变能力等等软实力上会有缺失,而父母就要成为孩子“附挂”一直伴随左右。
以父母的身份培养孩子,孩子也许没能进入骄人的名校,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孩子心灵成熟,懂得选择,懂得负责,懂得感恩,父母和孩子是既平等又有界限的成人式朋友关系。
当然两种方式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侧重点的选择不同,它们是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存在一起。
社会已经飞速发展进步,做父母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父母无论选择哪种都无可厚非,而我只是提供多一种的选择。
选择完毕一定要开开心心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