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寻古:“横势”探微
“横势”是一个划线重点
所谓古意,由此出焉
横势,书法圈讨论的不多,大概搜了一下,还发现一篇《书法有势,你取横势还是纵势?》,也是本号此前提出的一个话题,但少有人应对。
不过,也还是发现一篇,论《伯远帖》之“横势”。那么我们继续探讨这个话题,看看魏晋书作中的“横势”(以下部分引用自网络资料)——
关于横势,我们首先会有两个突出的感觉,一是字形是扁的,二是书写笔画时,向左右两边比较顺势、强调。对于魏晋时期的经典来说,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是由于隶书和章草文字特色的影响,那时离这两种文字更近,今草刚刚在书圣的手中成熟,章草的余温还荡漾在其间。
拿《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对比,虽然孙氏极力亦步亦趋王羲之,我们还是能够在字形和用笔劲道上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王珣的《伯远帖》便流露出了这样的信息。
首先,在字形上,扁,占据了主导,当然不会是全部。如:
如果自己写写这几个字,不是临,按照自己的习惯处理,会深切感受到王珣更加强化“扁”,虽然未必是有意,但也许就是随意流露的时代之风。
再就是作品中有很多捺画时强调横向向右顺势,客观上强调了横势,如:
其他字也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着横向用力,如:“相”的第一横,“意”和“患”的心,“不”的撇和点,“剋”的竖弯勾等。
在横势用笔上,我们会感到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上述引用的这段短文,我们可以知道,还是有用心者观察到王氏家族的结字规律,那就是扁平化、横势。
这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写字去竖长势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可能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印刷体如宋体的视觉,于是下笔也取了竖长字势。但在更为久远的书写时代,我们还能看到横势的影子。这是笔者所说的“古意”的一层意思。
另外,光看结字还只是停留在外相,如果要继续深入,那应该是找到、发现、总结出古人的横势笔法。因为,字形是笔法笔势的结果。
亲爱的书友,你是怎么看待“横势”的呢?
还有哪些书作是典型的横势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