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玉器的历史文化渊源

三联玉璜。长7.3-10、宽2.4-2.8、厚0.3-0.5厘米。浅绿色。单璜扇面形,素面,三联缀合成璧。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联璜玉璧。璜长9.1-9.9、宽2.6-2.9、厚0.5厘米。墨绿色,韩黑色杂质纹理。单璜扇面形,素面,三璜缀合成璧。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三联璧或者多联璧,是齐家文化特有的“新生事物”。壁为什么要制成这个样子?有研究者发现,它们往往是用同一块较小的玉料切割拼接而成。所以不能排除,这种做法可能是为了节省玉料。然而,齐家文化所在的地区并不缺少玉石矿,相反地,玉矿石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齐家人为何如此节省?好的和大的玉石都上哪里去了?在商代晚期的妇好墓以及西周时期的贵族墓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齐家文化时代的作品,它们的品相都很好,质量上乘。还有在陕北的神木以及二里头遗址,夏后氏制作了大量的玉牙璋和玉刀,都是用墨玉制作的,这些玉器的原料来自哪里?夏后氏的玉器动不动就有半米长,而且从来不用拼接这种方式。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齐家人用拼接的方法制作玉器,原是迫于无奈,他们是被压迫的民族,是一群古老的“贱民”。不过,拼接也有拼接的美,不排除这种古朴的制作后来竟然会成为一种时尚,它们代表了当时的“西部风格”,这就像今天的“牛仔裤”,原不过是贫穷的美国西部矿工们的工作服,但如今却风靡全球了。

齐家文化 玉璜。长8.2、宽2.4、厚0.15-0.25厘米。淡绿色。扇面形,较薄,素面。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璜。长8.3、宽2.4-2.6、厚0.3厘米。淡绿色。扇面形,素面。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有可能,这些被称做“璜”的东西,原本是三联璧的一部分。璜起源于长江流域,但最初并不是这个样子。长江流域年代较早的璜,如城头山文化、大溪文化等,其截面为圆形。而凌家滩遗址则更是中国南方史前玉璜的标本库,那里聚积了长江流所有的玉璜标本,但是像这种扇面形的,还真是少见。周民族起源于中国西部,所以齐家文化的元素后来对西周的玉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西周的玉璜其实仿照了齐家人的联璜璧——联在一起时很美,而单独作为玉璜佩带时也很美。

玉璜。长10.2、宽4.3-4.5、厚0.6厘米。褐绿色有白色纹理。扇面形,两端有穿,素面,一角有残。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18.4-18.6,孔径4.8-5.1厘米、厚0.4-0.5厘米。深绿色,边缘色浅。器形较大,比较规整,一面平整,另一面有锯切痕迹,有许多交错的线条,管钻孔。甘肃省天水市赵村8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环 。直径9.5-9.7、孔径5.5、厚0.6厘米。褐色间白色并杂有黑色。器形规整,有加工痕迹,比较精致。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琮  齐家文化   高3.4-3.9、边长5.2-5.5、孔径4.2-4.5、射高0.4-0.8厘米。浅黄绿色。造型较小,方边圆孔,不甚规则,一边高一边低。素面,表面保留一些加工痕迹。甘肃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纺轮。直径4.3-4.5、孔上径0.95、孔下径0.57、厚0.9厘米。褐色。不规则圆形,周边交错磨制有棱角。中孔单钻,位置偏移,钻孔内旋转切割痕迹明显,周边及表面磨制痕迹不甚明显。素面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管。长5.14、上径1.6、下径2.16、孔上径1.04、孔下径0.4厘米。青灰色,受沁严重,大面积变白。喇叭形。上下端磨平,单钻一孔,孔位置偏移,孔内旋转痕迹清晰,素面抛光,加工细致。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这种喇叭形的玉管,在商周时期很常见了。

齐家文化 绿松石珠。长2.67、宽1.9、厚0.84、孔径0.36厘米。大面积受沁呈白色。扁圆梭形。两端磨平,对钻一孔。器表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绿松石珠。长1.18、宽0.95、厚0.66、孔径0.22厘米。夹杂黑褐色条纹,大面积受沁呈白色。扁圆梭形。两端磨平,对钻一孔,钻孔内旋转痕迹清晰。素面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绿松石管  长3.7、宽1.54、孔径0.4厘米。夹杂白色。梭形,两端磨成斜面。中孔对钻,对钻衔接有错位。通体素面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绿松石管饰。长4.27、宽1.09、厚0.97、孔径0.45厘米。受沁略泛白。圆角四棱形,两头略收。端头磨平,对钻一孔。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20、孔径4.5、厚1厘米。青绿色,圆形,素面,通体磨光。单面钻孔,有管钻痕迹,表面有切割痕迹,边缘切割不甚规整。青海民和县马家营乡马家村阳坪遗址采集,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玉环  齐家文化  直径10、孔径4.8、厚1.2厘米。白色微泛青,器表分布浅褐色沁。圆形,中部厚边缘渐薄,素面。器物边缘切割不甚规整,单面钻孔。通体磨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采集,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玉环  齐家文化  直径10.4、孔上径5.43、孔下径5.06、厚0.6厘米。青灰色,受沁严重成白色,局部已风化。圆形,素面。周边加工规整,孔为单孔钻,旋转痕明显,边缘有入切槽痕。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环  齐家文化  直径10.1、孔上径5.24、孔下径4.8、厚0.44-0.65厘米。绿色,夹杂褐色,轻微受沁。圆形素面。璧面不平整,略有起伏,外缘加工周整。孔为单孔钻,断裂处已磨平。璧面除了自然造成的坑洼磨平,还有多次切割平面残留的断线。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环  齐家文化  直径5.15、孔上径3.5、孔下径3.3、厚0.47-0.62厘米。淡绿色,玉质透亮。圆形,素面,边缘略不规整。内孔偏于一侧,呈不规侧圆形。一面厚一面薄。用单孔钻余料制成,外周边缘有旋转切割痕迹,最薄处外缘有断裂面。内孔单钻与外周方向相反,钻壁不规整,壁上钻切痕迹明显。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11.3、孔上径4.7、孔下径4.2、厚0.7厘米。深绿色,夹杂黑色和黄褐色斑纹,局部有褐色水锈。边缘不甚规整,有自然的破裂面。为单钻孔。此璧当时断裂,断裂处对应钻四孔,一组单钻,一组对钻,孔以便相连。钻孔旋转痕迹清晰。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9号灰坑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环 直径10.5、孔上径5.3、孔下径4.97、厚0.42-0.63厘米。浅绿色,夹杂深褐色,局部受沁成白色。圆形,素面抛光。周边加工不规整,又自然的破裂面。璧面起伏不平整,厚薄不一。孔为单孔钻,旋转痕迹明显,并有断裂痕迹,断裂处略经打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13.5、孔径5.7、厚0.84厘米。淡绿色,局部受沁成白色,圆形,素面,平整光洁。孔为单面孔钻,经磨制上下径较为一致,孔内有磨制痕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  直径9.6、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3-0.86厘米。白色,夹杂淡红色。周边磨制不规整,并有自然断裂面。孔为单孔钻,较规整。素面磨光,璧身中间厚边缘薄且不平整。单孔钻旋转痕迹较明显,并断裂痕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长径8.3、短径7.4、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5-0.86厘米。绿色,局部受沁呈白色。不规则扁圆形,素面。内孔较规整,圆形,单孔钻,位置偏移。整体中间厚边缘薄,两端磨制痕迹较明显。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7.6、孔上径3.28、孔下径3、厚0.3厘米。浅绿色,大部分面积受沁成白色。周边加工较规整,孔为单孔钻。素而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料 齐家文化  长10.6、宽7.7、厚4.4厘米。深褐色,含有白色、灰色杂质,包裹褐色水锈。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长径8.44、短径8.04、厚0.65-0.8厘米。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绿色,颜色局部为深褐色,部分位置受沁呈灰白色。椭圆形,孔亦呈椭圆形。素面抛光,不透亮。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条形玉器  齐家文化 长6.8、宽1.4、厚1.24厘米。白色,通体透亮。长条形,两端为自然斜面磨制,器身四面棱角分明。两端磨制痕迹较明显。表面磨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喇家遗址,是黄河岸边一个被地震以及随后而来的山洪所摧毁的古代聚落遗址,这些玉器或者出土于倒塌的房址,或者出土于墓葬。它们大多可以用“制作不甚规整”来形容。研究玉器的专家们说,中国古代玉器直到唐宋时期才走向民间,而在此之前,玉器的使用和佩戴是贵族和神职人员才有的专利。但是在喇家,我们真正见到4000年前的平民玉器。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十分广泛的民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国家,甚至也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这种现象在黄河上游地区,是异乎寻常的。继仰韶文明和马家窑文明之后,黄河上游地区的玉器文化历史渊源,有待后人进一步考证解密。

关注古董圈

认识一帮专业人士

(0)

相关推荐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2

    圆形玉饰 商代 直径4.6 厘米 甘肃省武威市磨阻子汉墓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青白玉,偏绿,局部有少量褐色沁斑.扁平圆形,中心对钻一小圆孔.正面减地隐起,浅浮雕,正视团龙纹,方首,阔鼻露齿,眼部 ...

  • 考古快评|璜联璧合

    新见齐家文化大型联璜璧 显然不是传统意义的饰品 珠联璧合这个成语,前半比较好理解,宝珠串联,谓之"珠联".可后半比较绕脑,圆圆的玉璧,怎么合呢?你查词典的解释,说那是形容日月叠合的 ...

  • 正宗甘肃出土玉器 ,看似普通件件精品!

    玉璧 齐家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 玉璧 齐家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 玉璧 齐家文化 静宁县博物馆 玉璧 齐家文化 静宁县博物馆 玉璧 齐家文化 静宁县博物馆 玉璧 齐家文化 静宁县博物馆 玉璧 齐家文化 静宁 ...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 联璜玉璧.直径7.3.孔径3.4.孔上径0.36.孔下径0.19.厚0.36厘米.深绿色,夹杂深褐色,不透亮.由三片玉璜连成一块整璧.三片玉璜长短不一,由一块整玉分别切割磨制拼对.每片玉璜两 ...

  • 玉器的起源与扩散--「考古实录」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历史探究(二)

    订阅 兴隆洼108号墓与476号灰坑出圭的玉玦饰. 兴隆洼遗址135号墓玦饰玦口的侧面和正面. Ⅰ式片切割.可能是以锯片带动砂粒切开玦口,两而切割平缓,不见明显起伏波纹. 兴隆洼遗址135号墓玦口切割 ...

  • 玛瑙文化传说和历史文化

    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最早居民沙美里亚人,似乎是最早使用玛瑙来做信物.戒指.串珠.图章和其它宝石艺术品的,他们用玛瑙制作的斧头的工艺品,现在存放在纽约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最异乎寻常的玛瑙制品是有两个把手 ...

  • 鲜虞中山国文化在保定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保定人在提到保定古代所在的地理位置时,常用"燕南赵北"."燕赵之交"来表述.在提到保定人的人文精神根脉时,更喜欢用"燕赵文化"." ...

  • 在这里,读懂湖湘文化: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②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接上篇:在这里,读懂湖湘文化: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① 一方水养育一方人,湖南省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加上外来民族的融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文献材料与实物,一起来 ...

  • 在这里,读懂湖湘文化: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①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灵遥我作为一个资深博物馆爱好者,但凡前往一座城市游览,一定不会错过当地的博物馆. 因此,湖南行的最后一篇,我打算与你分享一下,我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希望你 ...

  • 窜三苗于三危——齐家文化玉器的民族属性与历史渊源

    <传说中的古代中国>.来自顾颉刚先生所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尽管不太准确,但它反映了老一代历史学家对中国史前传说和史前部落及其分布的一些猜想.当然,这些地图在发表时,很少有人 ...

  • 齐家文化玉器:器型分类及研究认知

    齐家文化玉器,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红山文化玉器以产于辽宁岫岩玉为主要材质:良渚文化玉器以浅绿色.带有云母状闪亮斑点的透闪石为主要原料:而齐家文化玉 ...

  • “齐家文化玉器”器型分类及研究!

       齐家文化玉器,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红山文化玉器以产于辽宁岫岩玉为主要材质:良渚文化玉器以浅绿色.带有云母状闪亮斑点的透闪石为主要原料:而齐家 ...

  • 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日本铁壶上的历史文化渊源

    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茶道具的发展.这些年日本老铁壶一跃成为中国收藏市场的宠儿.人们不禁想问,日本铁壶倍受青睐的外衣下,究竟藏着怎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都说日本茶道,是中国古茶道的活化石.于是老铁壶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