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的病因与治疗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护阳根也。有人问曰:温病既是阳虚,何不用热药以补阳,不知温病之阳虚,乃水中相火浮于水外也。相火浮于水外,乃木气疏泄,肺金不收。养木气,平疏泄,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归回于水内。此温病补阳之法也。伤寒发热,由于胆经不降。温病发热,不止由于胆经不降,且由于肾水不藏。温病若用热药补阳,必定增加灼肺之热,并且煎枯肾气之水。肺肾之阴再伤,岂不阴绝而死。肺肾之阴再伤,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热更加,岂不阳亡而死。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中用处甚多。

  温病的病源,全是疏泄偏胜,收敛不足。疏泄偏胜,最伤阴液,最泄阳根。盖能收敛则气降而液生,能收敛,阳根乃能下藏,能收敛,然后疏泄可不偏胜。收敛之气,肺金主之,脾胃为肺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敛方足。中气在脾胃之间,故治温病之要,在养阴液保阳根,尤要在保中气。必津亏热起,烧着肺家,始可用清凉之品,以泄热保肺。必津亏络涩,气机阻塞,始可兼用去滞之品,以活络清气。必津亏热盛,伤及血分,始可兼用凉血之品,以养血。必津亏热盛、热积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因不能用补药之故也。虽不能用补药,然相火下降,热回下焦,津液续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气自能回复,即是天然补药。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错误,大补亦非所宜,补则气机益滞,中气益难同复也。

  体壮的人,得了温病,热盛脉实,一经清解,便无馀事。然体壮之人,得温病者少。体壮则中气足,荣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温病。即得温病,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荣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体虚的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胜,易得温病。其脉模糊躁急,皆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故《难经》曰:温病之脉,不知何经之动也。亦有热深脉伏,疾数不明,服清凉之药,热退脉显者,乃是实脉。

温现与发汗之间的关系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人身气降化水,水升化气。脏腑荣卫之气,升降调和。气化水而不滞,水化气而不停。一病外感,脏腑之气郁于内,荣卫之气郁于外,气水化生之间,即停滞不通。汗即停滞的水气,此为作汗之原素一也。荣卫分离而又复合,阴阳交通,却生津液,一如夏日酷热,一旦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气通而降雨泽,此为作汗之元素又一也。具此两种原素,所以荣卫一和,自然汗出而病解。经方发汗,实际上乃调和荣卫也。此理自古至今,未明于世,何发之有。

  伤寒阳明腑病忌发汗,服承气汤得大便后,病人安卧而通身得微汗,而病解。三阴脏病忌发汗,服四逆汤后亦通身微汗,而病解。并非承气汤四逆汤发汗,亦脏腑荣卫之气复和之故。温病忌发汗,亦与桂枝杨证忌用麻黄之理同。温病之得汗而解,亦与桂技汤证用芍药敛荣气以与卫气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不过不可用桂枝、生姜、大枣、炙草热性横性之药耳。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泄之气,然寒下伤中,多有下后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于死者。不过不似汗之登时奇变耳。温病大便泻下,前人认为热有出路,然脉虚忌泻,根本大防,岂可忽诸。

温病与出疹之间的关系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红而正,凶疹色赤而黑。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红亦有凶者。中气将脱,表里分离,荣卫无归则疹出而红,疹虽已出,人亦不活,此色红未可为吉也。疹出而黑,阴气已绝,故凶。然热极亡阴,阴气但能续复,外出之疹虽黑,内竭之阴已生,仍可转凶为吉。

其实诊断温病之吉凶,全不在出疹之关系,全在腹泻不腹泻,胸紧不胸紧。如腹泻胸紧,便伏死机。缘人身之气,阳位在上,而根于下,阴位在下,而根于上,腹泻不减,则阳根亡于下;胸紧不减,则阴根亡于上,是以人死。

世人谓疹不出,则温邪之毒必攻心而死,尽都认为温病是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作病。与认为寒气变温,藏于肌肤,至春始发之故。温病原理,非明了造化的圆运动不能知道,又何怪乎。温病出疹,乃温病结果上的事,其原因并不在于疹。叶天士治温病,谓宜速速透斑透疹,亦认为外来温邪入了人身为病,要赶紧把外来之邪透出耳。不然则亦认为温是内伏着去年的寒毒。“伏毒”二字,王叔和之遗祸也。王叔和是搜集仲圣《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功臣。他于医理,完全是门外汉。

(0)

相关推荐

  • 真正中医治病就从根上治,绝不留后患|中医大家赵绍琴讲座

    赵绍琴讲温病(纯干货 收藏!) 底下,火郁当发.发是疏散之意.火郁当发.所以我常说,火热当清啊,火郁的时候应该发汗.干吗呢,使其疏散也.重在调其气机.怎么发呀,重在调其气机,可用开降散.栀子豉汤之类,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

    目录1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2 前言3 医家小传4 全书概要5 本书读法次序6 目录7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7.1 序7.2 读法总纲7.3 上篇7.3.1 荣卫病7.3.2 太阴脾脏病7.3.3 少阴肾 ...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石膏,阳明燥金之润燥开结之药.极寒相火,极败中气.故<伤寒论>白虎汤用石膏,必日外无大热.石膏本以清热,既无大热,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热,乃清内热.内果热矣,外即无大热.因人身火气内藏,病 ...

  • 温病汗下之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 ...

  • 温病出疹之关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温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则木火内郁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于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所出之疹与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则病愈.由于阴液内竭,热灼血干,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则病加.吉疹色红而正,凶疹色赤 ...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发汗二字,误却医家不少.须知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桂枝汤,皆发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并非麻黄汤.桂枝汤将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缘人身阴阳之气,和合则治,分离则病.既分离又复和合,则汗出也 ...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温病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故系阴虚亦系阳虚.仲景于温病戒汗下者,因温病是虚证,当保养阴液,尤当保 ...

  • 温病坏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脉虚坏病,无论舌上有无黄苔,先以乌梅汤酸甘相得,徐徐饮之,自能热退身凉微汗而解.凡用乌梅汤,如脉有热,兑入清茶半杯.热退之后,舌上黄苔者,再以大黄末一二分,作三次开水吞下,以清胃滞,自然苔退思食,调养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

    温病导言: 自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吴鞠通<温病条辨>,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个的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两感温病

    两感者,本身木气疏泄偏胜,伤及肾家藏气,肾阳外泄,肾气空虚,又感时令疏泄之气之病也.此病极危险,一为肾气丸证,一为大青龙汤加附子证. 肾气丸证,其症微恶寒微发热,全身倦怠,两足困乏,神志昏迷,脉象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