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教研:管的越死、补的越狠,成绩越差

车载教研:管的越死,补的越狠,成绩越差

作者:李广生

5:30,闹钟准时响起。静谧的清晨,清脆的铃声,窗外有隐约的曙光。

教研员一骨碌爬起床,冲进浴室。十分钟后,语文老师也打着哈欠坐起来。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6:10左右,他们走进地下车库。发动车子,行驶在昏暗的车库。眼前一个长坡,坡顶即是出口,像是一张张开的大嘴。

天刚蒙蒙亮,右堤路上,车载教研开始了。

教研员:“我们继续那天的话题吧,提高语文成绩为何难在综合和系统这两方面?”

语文教师:“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一观点你认可吗?”

“当然,”教研员说,“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语文教师:“你说的综合还是基于学科的综合,可谓是小综合。事实上每个学科都是一个小综合。但语文的综合性远远超越了学科范畴,它是基于生活的综合,可称之为大综合。就拿阅读和写作来说吧。同样一篇文章,你能读出什么,并不取决于掌握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取决于你的生活阅历和思想境界。同样一个作文题目,你能写出什么、写的怎么样,也是如此,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写作水平。文章写得好的人,并不是文笔好。”

教研员:“你说的有道理,这也是靠补课很难提高语文成绩的原因。”

语文教师:“客观地说可以提高,但成效不明显,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语文确实需要补,但不能仅仅依靠补课,或是说我们要补的是一堂“大课”。”

教研员:“大课,很有意思的说法。这是个什么概念?”

语文教师:“在澄清“大课”这个概念之前,我想请你先消除对“大”的偏见。在基础教育领域,人们往往把“大”和“假”“空”联系到一起……”

“假大空!”教研员说。

“是的,”语文教师继续说,“实际上“大”未必“假”也未必“空”,倒是局限于具体知识点、纠缠于一两分的得失的“小”,被冠之以“实”之名,非常值得警惕。正如孔子所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然君子不为,致远恐泥。你不也曾说过“小学不小”吗?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种“大课”意识。”

教研员:““大课”就是要有大境界、大追求的课。”

语文教师:“这样表述固然好听,但又落入假大空的套子。是唬人的,也是忽悠人的说法。所谓“大课”,在我看来就是:基于学生真实体验的集深度阅读、审辩思维和创意表达为一体的课。

教研员:“听着挺玄奥的。”

语文教师:“其实挺简单,就拿我将要进行的《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来说吧。高一学生能够体会到一个残疾人,注定终生要在轮椅上度过的年轻的残疾人,他的特殊的心境吗?为什么是我与地坛?偌大的地坛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我”则是一个渺小的、残缺的、被命运戏弄的个体。“我们”之间的对话必将跨越历史的时空而直达灵魂的深处。这些孩子能够感受到吗?如果不能,教学则失去了基础。这就是基于学生真实体验,它是“大课”的出发点。

“下面的问题就是教什么。你在鼓吹“生命课堂”时不是经常说吗,教什么并不是教什么内容,而是通过教让学习发生,再通过学让学生获得某种发展和变化,从而避免“低位徘徊”的尴尬。受你启发我就想,学完《我与地坛》之后,学生应该或是可以获得哪些变化呢?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比如: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境界得到提高。但是,如何证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呢?所以,我必须设计一些任务,通过他们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表现考察他们是否获得发展。因此我认为,讲课文必要性就不是很大了,领着他们读,促成他们的深度阅读才更有价值;与其我帮他们分析,不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他们之所想,才是他们真正之所得。“如果你在地坛与史铁生偶遇,你们会展开一场怎样的对话?”我用这个任务激发他们把自己的所学所想表达出来。这就是集深度阅读、审辩思维和创意表达为一体的“大课”。”

“补课不是也能这样进行吗?”教研员。

“学生的眼界、见识、经历怎么补?”语文教师,“把他们关在教室里,通过图片看地坛,没有在千年的古柏、巍峨的大殿前徜徉的经历,他们很难实现思想的突围而抵达灵魂的深处。”

很快,车子行驶到裕龙三街,车载教研暂告一个段落。下车时语文教师说:

“未来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极有可能这样:管的越死,补的越狠,成绩越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