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命化的课堂教学

彭光勇

新课程视野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堂追求的是在师生双方得到完整生活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三维教学目标整合,使师生双方生命价值都得以生成。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

一世一二一一、突出人性养育,实现三维教育目标的整合。

1、思想政治课程是是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

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是一种关爱学生生命,特别是关注学生精神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教学。教师的使命就是要让学生的生命亮丽起来,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与成长,让每个年轻的生命体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1)教学不纯粹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学生文化感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形成的成长过程。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一堂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能力、情感、策略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往往被忽略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把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仅当作认知体来对待,从而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即识记、再认和教师呈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教师凭知识进行教学,主要充当教材或教参的搬运工的角色。

思想政治课程需要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其他人文素养知识,但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折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

(2)教师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该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种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渗透到他们的待人和处事之中,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形成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交易会的知识。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3)知识通常只涉及认知的层面,而经验(或体验)则不仅仅是个认识的问题,它常常渗透着人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学生如何成长,成长成什样的人,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伴随着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并得到认同和升华,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了教师生命的激情,教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学生的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使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以及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才能得到提升。这种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

2、尊重生命,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放飞学生的心灵体验。

(1)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要给学生强加教师的观念,而要倾听学生的观念,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具备了创新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课堂资源,促进学生人格的体现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它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课程是师生在从事创造性的课堂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2)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我们通过讨论、辨论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而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魂与创造的必要条件,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

(3)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教学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要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还要激发他们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人格的体现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张扬)。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主观性偏差。因此,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人文主旨并追求共通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要求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旨领会、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要求。

二、转变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

(1)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成”的活动,而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允许师生对于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和“改造”。这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等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应该即时地捕捉、归纳和总结,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通等等这些含有“生成性”的因素往往制约着一堂的成败。

生成性课程,它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互动逐渐生成和建构起来的某种东西,如学习的“经验”或“体验”等,按这种课程观,课程实际上是以“活动”或“过程”的形式而存在,因此,这种课程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教师应该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向批评者、反思者、建构者、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等转变。

(2)生成性课程也不排斥教学“计划”或“方案”的使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生成、建构、创造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教学活动的“计划”或“方案”,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课程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只能“有”中生“有”。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教学活动可以不完全遵循线性逻辑秩序,可以允许间断式、迂回式、跳跃式发展状况的存在。教学不以完成预先设计的方案为主要任务,不以追求整个教学活动的平衡为目的,而是允许干扰、错误、断裂、突变等等现象存在,甚至将这些因素看成教学中与反思性、创造性活动相伴的自然现象,并且它们有可能成为师生发现问题、探究创造的教育新契机。

2、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1)现代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设计往往遵循“主题、探究、表现”的模式,也是从学生现有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选择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开放性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最后,回顾和总结学习的历程,表达并展开学习的成果,共同分享和交流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我生成的过程。老师起到“支架”作用,学生的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2)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课堂是动态存在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教师不能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束缚学生、限定学生,不能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师生双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0)

相关推荐

  • 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自主性课堂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颠覆了现代人的教育生活,让教育者与学习者对以生命为本以及生命与环境.社会.技术等和谐共融的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等教育家就把教育视为持续不断的&qu ...

  • 设计生命化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quo ...

  • 杜玉双:教学环节结构化是课堂教学的航标

    观察各地课改名校的课堂教学,无不具备相对固定的教学结构.据我了解,各地学校从三段式,四环节.五环节.六环节和七步法,也就是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三环节到七环节的都有.无论是几个环节,都是将课堂教学的流程进行 ...

  • 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低效、耗时、碎片化的问题?

    文章源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作者:何捷 教育研究与评论 <教育研究与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首批学术期刊",连续荣获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教学类重要转载 ...

  • 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低效、耗时、碎片化的问题?丨头条

    2012年,谷歌(Google)正式提出了"知识图谱"的概念,并宣布以此为基础构建下一代智能化搜索引擎. 我们所理解的知识图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来源于智能化的图书情报 ...

  • 【722】【课堂教学】好一首生命的赞歌——《壶口瀑布》备课手记

    TheWordsofLove 夏 周二晚接到<壶口瀑布>的课题内容,内心是有些崩溃的.游记是自己不太擅长的内容,或者说从前也没有真的认真研究过该用什么方法讲,该讲些什么才好?不到一周的准备 ...

  • 【691】【课堂教学】生命的敬畏——《昆虫记》感悟

    <昆虫记>第二轮阅读展播的课堂上,讲解的同学通过法布尔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法布尔具有难得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同学提问:在做实验研究的时候其实害死(间接杀害)了很多昆虫,如何理解他 ...

  • 生物课堂教学中凸显生命性的几点探索

    周红玉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即课堂应该真正体现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一种活动状态.只有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氛围.丰富的生活和 ...

  • 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

    郝文萍 ----初探形成性评价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 ...

  • 颠覆,大班化“个性定制”课堂教学

    简易特训教学法+自主学习策略实施+实效学习方法指导=高效率自主学习 原理及优势: 小学四年级以上,大班教学,同质异步,个性化学习:循序渐进,有易到难:借鉴古训,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强化自学,实在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