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把胆囊炎治好了,仲景千年方,轻松调阴阳

真正的中医,虽用中药,但所用之药,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以中医视角来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

换言之,你没有中医思维,只是凭借中药药理作用来治病,那绝对谈不上中医。

接下来,我给你说一个真实的医案故事。我们来感受一下,真正的中医,如何看待疾病、治疗疾病。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当时年纪是48岁,女性。

她这个人,素来有慢性胆囊炎。但是最近这几天,病症开始急性发作了。

主要表现,就是与右侧上部胀痛,疼痛牵引到肩背部。身上感觉冷一阵、热一阵,同时口苦,咽喉干燥,有点恶心,总想呕吐,有时候甚至直接呕出黄色苦水。

这光景,肯定影响到患者的食欲。所以她最近食欲全无。

怎么办?赶紧就医。做了一个B超,提示为胆囊炎。

这时候,考虑到自己多年未愈的病史,患者决定,这一次投中医试试。

刻诊,见患者舌质红,苔薄黄。

当时,医家稍作思量,然后书方一首,但见——

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2克,栀子10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2克,甘草3克,生姜5克,红枣10克,一共是两剂。

结果如何?两剂药喝完,患者身上冷一阵热一阵的感觉没了,腹痛减轻,呕吐停止。但是,依然感觉上腹部胀满,食欲不好。这时候,原方的栀子、川楝子、延胡索去掉,加上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三剂以后,患者诸证悉平。

这是1997年,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刊发的验案。它是我近些年看到的,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胆囊炎的典型案例。

我给你说说这里的道理。

我要强调的,依然是四个字——中医思维。

首先,传统中医没有“胆囊炎”的概念。中医虽然把胆列为六腑之一,但是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这个词儿,中医典籍里没有。一般认为,西医所谓胆囊炎,类似中医所谓“胆胀”。

那问题是,既然你中医都不了解胆囊炎,那还怎么治啊?

你去打击敌人。敌人在哪里,你都不知道,那你还玩儿个屁啊!

别着急。中医虽然不了解胆囊炎,但是它认准一件事儿,这就是“症候”。

你有这个症候,我不管你是啥病引起的,我就用与之相应的方药。用药对症了,症状消失了,病就好了。

对,就这么霸道、任性。

比如说吧,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有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冷一阵热一阵。

这个,中医叫做寒热往来。怎么引起的呢?中医讲了,这是外邪传入少阳胆经所致。少阳胆经,位于半表半里之间。往前一步是阴,往后一步是阳。正邪交争,病情就在这阴阳之间来回“拉锯”。于是,患者就冷一阵儿、热一阵儿。

邪气郁滞胆经,胆气不利,于是郁久而化火。火势往上这么一走,患者就口苦、咽干、心烦。胆气不利,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所以患者上腹部疼痛。

肝胆属木,脾胃属土。现在,肝经经气不利,克犯脾土,于是胃气失常。患者就开始呕吐、食欲不振、恶心。

至于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这都是胆火上炎的表现了。

上面这一套表现,中医归纳起来,起一个名字,叫做伤寒少阳证,简称少阳证。

看到这里,咱明白了。敢情人家中医看这个病,压根没想患者的胆囊到底怎样。人家想的,是患者出现了少阳证。

既然出现了少阳证,那就得用治疗少阳证的专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小柴胡汤加减。

我们再温习一下吧:

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2克,栀子10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2克,甘草3克,生姜5克,红枣10克。

这里头,栀子、延胡索、川楝子去掉,就是小柴胡汤了。此方源于《伤寒论》,是中医治疗少阳证的专方。

具体分析来看,你不是胆气为外邪所扰,郁滞不畅吗?那就用柴胡来疏理肝气,透邪行气。黄芩苦寒,能清少阳胆经之郁热。这样一来,问题解决了二分之一。

患者胃气失和,经常呕吐恶心,所以用半夏和生姜来降逆止呕。邪气之所以长驱直入,侵犯少阳,原因在于患者正气虚弱。于是,大枣和甘草、党参来补气扶正。

在这个基础上,栀子泄火,延胡索和川楝子行气止痛。

如此一来,患者的问题,不久解决了吗?

也就是说,全方瞄准的,是患者身上的这个“少阳证”。少阳证没了,你的所谓胆囊炎症状,就消失了。至于说小柴胡汤到底是怎么把胆囊炎治好的,对不起,中医从来也不研究,也没兴趣研究。

当然,如果非要说,小柴胡汤的很多成分,能消炎利胆,那也可以接受。但中医的初衷,绝对不是这个。

可见,什么是中医?中医就是用传统医学的思维方法和辨证体系,来看待疾病、判断疾病,遣方用药。你明白了吧?

生活中,胆囊炎急性发作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我希望读者朋友,在看到这篇文字以后,能对自己的疾病多一点了解。小柴胡汤治疗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上多见。非专业读者朋友,你记住,你去看中医,任何一个中医师,都会用,没有不会的。文老师所述医案里的这些用量和加减,不见得完全适合你。你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合理的化裁一下。当然,最关键的是,你得符合少阳证的辨证标准。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就别用与之相应的方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