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明:大众汽车为何全力赞助“德国8”?| 汽车有智慧
文/颜光明
从北京奥运会独家汽车赞助到大众中国的奥林匹克计划和南方战略的顺利实施,无不与文化有关。所以,大众在中国的成功绝不是单纯的产品成功,还有背后一系列的文化跟进和赞助不无关联。事实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坚持谁又能小觑?从这样的角度看,大众赞助“德国8”就是“不跟随”的大手笔,也是一种观念和眼界,与“德国性”有关。
大众汽车为何全力赞助“德国8”?
9月17日,“德国8——德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在北京太庙举行了总开幕仪式。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西格玛·加布里尔和中国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出席并先后致辞表示祝贺。这是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被看作“这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囊括了自二战以来,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是了解一个国家“内在”的窗口。
作为此次盛大展出的最大赞助商大众中国同时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对此,作为大众在中国的老大海兹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支持德中文化交流历来是大众汽车应尽的义务。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是创造的基石。我们看到,大众进入中国三十余年来,始终把致力于文化活动当作扎根中国的战略来对待,而且低调,从不大肆张扬,包括此次“德国8”的高规格参与和赞助,也没做过度传播,而是当作了汽车业务以外的常态化的文化项目。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对“德国8”的赞助对于大众中国来说可谓大手笔。为什么这样讲?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看。首先,这是继2008年大众独家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最大的文化赞助项目(属于国家级文化交流大型活动);其次,将德国当代艺术 从观念、表现、风格和流派全景式地拿到中国展出(55位艺术家,320件作品);再是,为了解“德国性”零距离接触(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搭建了平台。
毫无疑问,艺术是拉近人的距离,走进内心的最好方式之一。这倒不仅仅是“世界语言”,而是很直观地能了解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并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探索创造的可能性,对他者和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用海兹曼的话说,文化是创造之源,也是大众汽车的创造力。
尽管“德国8”是个高大上的纯艺术展,但我相信,凡是观展之后,无论是怎样的艺术表达形式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严谨。即便是一种形式的创新,观念的表达也都是以品质保证为前提的呈现。正如评论家们对“非定形艺术”作品的评价时所说,“自然与艺术的任务不是复制,而是生产。”这就是说,形式和结构开始摆脱自然与具象世界,去形象化,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与自然相对的图像生存方式。所以,在上个世纪50年代,即二战以后,德国出现了大量的非写实绘画。这既是对抽象的背离也是反叛。正如画家伯纳德·舒尔茨所说,“塔希派画家在创作中无须参照自然,相反,绘画是了解自然的媒介。”在这种创新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既由理论的依据又有经验的支撑。
对此,我专门观看了在太庙艺术馆的“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和红砖美术馆的“先导——非定形艺术”两个主题的展览。其中不少力作不仅给人耳目一新,带来感官上的视觉冲击,还有非凡的张力和突破边际的想象。比如非定形艺术的概念还是缘自于法国的“塔希主义”,主张画家应挣脱环境对其影响,由理智和情绪主导工作方式,非常有利于及时创作出愉悦积极的形象,即使没有肖像研究知识,也有助于人们解读这些现象。
有趣的是,中国的水墨写意竟然是非定形艺术的“鼻祖”,或是艺术情怀的灵感出发源。比如伯纳德·舒尔茨的“米高福·人马”布面油画,如果不解释,就像一幅中国的水墨写意。再比如,乔治·巴塞利兹的“倒置画”给人以不同的视角去观赏。这在大多数人的审美意识里,可谓大相径庭,在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感知,突破程式和惯性的限制。于是,我请教中央美院钟涵教授,问这些画想表达什么?他一语点破,“这是对认知的表达,而不是为了审美。”
是的。这就是“德国性”。如何诠释?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对此做出回答。他说:“伟大的艺术总是在日益变化的现实面前抛出最基本的问题。”在我看来,德国的当代艺术表达的都是尖锐的现实问题。我们从8个艺术主题展览(“艺术观——德国当代艺术”、“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先导——德国非定形艺术”、“凝固的时间——德国新媒体艺术”、“对话——色彩的空间维度”、“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全球化背景下的德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论坛”)中就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恰巧也是对德国车在“德国性”上的解读机会。
“艺术帮助克服分歧,能够充当增进沟通的催化器。”加布里尔从政府的角度对“德国8”,尤其是全景式、体系化、理性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他说“展览会抛出许多问题。这是有益的,因为问题促进对话。我们相互的了解,希望同其他文化和社会之间加强交流和探讨。对此,艺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它是一种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语言。”
德国是一个把艺术奉为至宝的国家。如果盘点世界艺术史上伟大的音乐家和画家,有不少均出自德国,如贝多芬、舒伯特、巴赫、丢勒等。在设计领域,包豪斯更是闻名于世。他们不仅在设计和艺术教育上加大投资,还鼓励和培养更多的人从事设计和艺术产业,并上升到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对待。斯迈林说,我相信艺术家有着自由的思想,像明亮的灯塔,其创造力远比经济和政治重要。他认为,如果没有艺术来激励人和促成对话,就很难走进彼此的内心,前提是要开放性。这就找到了大众汽车为何走心的原因。
于是,这就很自然地让我联想到大众在汽车领域的发展思维,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价值输出,以及发展观念,始终将问题化解在文化思考的范畴里,又在文化的前瞻里寻找到出路。比如,从甲壳虫的民本思想,到高尔夫的国民形象;再从跨文化兼并重构到全球化整合融入,以及从现在的勇敢纠错到能够坚挺自信的底气等,大众的“德国性”可以从德国当代艺术中找到答案。所以,德国人的自豪并非全都是他们的产品和技术,而是他们文化的现代性。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大众汽车的前世今生,就是活着的样本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大众认为,汽车转型并非是汽车本身而是整个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我想,没有前瞻和积淀就不会有这样的清新和从容。面对不可逆转的汽车变革大势,大众集团CEO穆伦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对外公开承诺,大众将引领未来变革之路,重新定义移动出行。他说,一个像大众汽车集团这样的企业,必须大胆前行;一个像大众汽车集团这样的企业,必须是领导者,而不是跟随者。
这种强势对于大众,并不仅仅是在汽车上,文化上亦如此,对“德国8”的文化参与合作就是一例,契合了大众汽车“不跟随”的思路。正如海兹曼在“雨屋”开幕上致词中所说,大众希望通过“文化活动”带来一系列展览和教育项目,让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艺术与文化,同时为东西方的艺术交流搭建桥梁。大众的努力已然得到汇报。从北京奥运会独家汽车赞助到大众中国的奥林匹克计划和南方战略的顺利实施,无不与文化有关。所以,大众在中国的成功绝不是单纯的产品成功,而是背后一系列的文化跟进和赞助不无关联。事实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坚持谁又能小觑?从这样的角度看,大众赞助“德国8”就是“不跟随”的大手笔,也是一种观念和眼界,与“德国性”有关。
2017年9月17日于北京太庙
汽车有智慧
真实 | 启迪 | 睿智
虽然关注汽车,更关注
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关注Futurauto
拥抱新能源汽车未来
商务微信:xuan18621718528
汽车有文化媒体集群
汽车有文化|汽车有智慧|谈车工坊|我的汽车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