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鱼与运输过程最容易造成损失的原因
行驶中的长途没有文明规定的标准、一般来说,驾驶员能连续驾驶到达目的地的就不算长途;但交通规则里规定连续开车4小时后必须停车休息,也可认为路程超过400公里算是长途。
这几天拜访了一些客户,当聊到运鱼这件事情时,当听到一新入行的养殖户,给我讲述他的二十多万是如何交的学费时,我想,很有必要再来写一写鱼的运输。很多人看来,运输鱼嘛,加点药,加点冰了,加什么药,加多少都可以问,但具体怎么加,怎么用,加冰时的水温,注意些什么,却是在细节之处显效果,同样的一个塘口的鱼,两台车一起拉,当拉到目的地时,却可能出现不同的效果。有的就可能鱼体表脱粘发糙,甚到死鱼,而有的却体表漂亮,鱼质很好。由于行业间都有一些人,不想把自己掌握的一些技能轻易教给别人,才让许多新入行的,有时在运输鱼上,经常要交学费。所以在这里写出,供大家参考,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敬请指正。
运输前的处理,运鱼时,水质是关键,当起鱼的水质很差,必然病原菌、水霉孢子等较多,而且鱼的抗应激能力也会差一些。所以对于水质差的鱼体,运输前应对鱼进行抗应激消毒的处理,如用拉网宝或拉网止血铜全池泼。在逮鱼时,为了减少鱼因为跳跃损伤体表鳞甲,造成脱粘,可尽量减少关鱼时网内水量,用泼洒姜膏外泼,让鱼麻痹镇静下来,用量以泼到鱼不跳跃为止。当鱼倒入鱼罐车内后,一定要用手感测下水温,如经验还不丰富,可用温度计,测得水温在15-18之间最好,范围再大一点,就是不要超过20度,也不要低于13度,所以当把水温调控好了之后,静置半小时,让鱼缓过应激期,就可以发车了。这里有一点要提的是,现在四川养叉尾鮰的比较多,水温低于15度,不宜进行这条鱼的苗种运输。而且个体太大,也是不宜用作苗种长距离运输。当长距离运输时,每行600-800公里,就应进行检查,看水温。根据所运输的鱼的品种不同,像花白鲢不用去搅动,但像江团、叉尾鮰等品种的鱼,有沉底性,在装鱼和运输途中,都还应搅动检查下罐内的鱼。同时还要检测下水温,不能超过20度,最好通过加冰,控制在16-18度之间。
鱼类运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运输前的停食。当鱼要运输时,至少提前一晚停食,目的就是让鱼肠道内的食物排空,如果鱼肠道内有大量的食物,在运输的过程中,鱼的排泄物,很容易造成罐箱内的水质受到污染,造成氧气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当鱼的肠道内有食物时,消化食物的过程,会消耗鱼机体内的溶氧,无疑增加罐箱内的鱼对溶氧的需求;最后,就是应激反应,肠道内食物越多,在运输中越容易造成应激反应。在箱内水温的调控上,为了尽量保证温度的恒定,好多鱼车会在罐箱外覆盖一层泡沫。当鱼车在贵州和四川境内行驶时,与在湖南湖北这些地方行驶是不一样的。在光照充分的两湖地区,以及像北方地区,由于云层高的原因,光照会更加充分,且许多地方地势平坦,在鱼罐车运输的沿途基本没有遮挡。所以装鱼的罐箱,受太阳光照射的原因,升温会更快,所以能运输的距离就更短。如是同样的委节,在贵州四川跑800公里检查下罐箱,换水加冰,换在其他地方,就要600公里左右,就要去检查下,不然就容易出现死鱼。像一些拉鱼多年的鱼贩,只要鱼车一入川,基本就会大舒一口气,知道出问题的风险降低了。当拉来的鱼不是成鱼,而是鱼苗,下塘前,也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如在低温下拉的鱼种,如不进行消毒处理,那等到水温升起来后,或是还等不到水温升起来,只要过一两周,就会出现细菌性败血、水霉,而出现大量死鱼。所以消毒, 是一定要进行的。至于怎么消毒,用什么药,我常建议养殖户在罐箱内消毒,一定要谨慎,最担心的是就是剂量和时间。有时把药一放,休息一下顺便抽支烟。当再打开时,有时发现鱼都已开始死了。在罐箱内浸泡消毒的风险,就是车在运输中不容易缺氧,而在停下来后,是很容易缺氧的;另外就是药量重了之后,补救应急往往都来不及。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围网,把鱼围住,或是倒入软布内,比如用烂鳃腐皮康、金碘消毒后,再放入养殖水体。有些时候,鱼量不多,用水霉克星、金碘在担鱼的桶里装点水,浸泡消毒也是有一定效果的,比如夏天,高温季节就可采用这种办法。
(来源:养鱼经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