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27谏臣的命换一荡妇赵姬的自由与荣耀,值吗?
公元前238年四月,秦王政至雍城行冠礼。
假寺人嫪毐趁此窃用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县卒、官卫士卒官骑攻击蕲年宫。
远在雍城的秦王政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领咸阳士卒平息叛乱,两军战于咸阳。
为激励士兵,秦王政令:“凡有战功者均拜爵厚赏,宦官参战者拜爵一级。”
嫪毐不敌,仓皇而逃。
秦王政令谕秦国子民:“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
后,嫪毐极其党羽被一网打尽,嫪毐被车裂,灭三族,其死党二十人被枭首,其宾客舍人罪轻者为供役宗庙的取薪者,罪重者四千余人夺爵迁蜀,徙役三年。
太后和嫪毐育二子,均被一同囊载扑杀。
太后被囚居在雍城,向太后献嫪毐的秦相吕不韦受牵连,被罢免相邦之位,贬回封地洛阳。
平定叛乱后,秦王政明示:与太后断绝母子关系,永不再见,明令朝臣敢有为太后事进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背。
自此,秦王室的闹剧结束。
嫪毐叛乱,祸国殃民,但从一定程度上为秦王政亲政做出贡献。
当时吕不韦为相邦,且是秦王政的仲父,深耕朝堂几十年,大权在握。
让其一下子交出大权,有些艰难。
吕不韦为大秦做出过卓越贡献,没有他,就没有嬴异人和嬴政的地位,加之是秦王政仲父。
于情于理,秦王政都不能因权力而与他发生冲突。
嫪毐叛乱,牵出吕不韦当年将其献给太后的事,秦王政借机将其权力夺回,吕氏势力瞬间崩塌。
也正是嫪毐叛乱阴差阳错的为秦王政亲政做出了贡献,才让《大秦赋》有了秦王政纵容嫪毐,以达到打击吕不韦等权臣的故事。
电视剧演的算是风轻云淡了,历史可不是,那是一场真正的叛乱,是一场秦王政稍有疏忽便会被嫪毐打败的大战。
叛乱结束,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因为太后被囚居在了雍城。
秦王政虽明令不允许任何人进谏,且放话谁进谏就杀谁。
但还是有谏臣进谏,且是二十七位。
《大秦赋》中,秦王政点名批评了三个谏臣,说他们都是太后提拔重用的,其他谏臣也都或多或少的因太后而受益。
就这样,二十七位谏臣被杀。
正史里,二十七位谏臣可不是全是与太后有利益关系的臣子,他们大多是忠臣。
赵姬有错,但她也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嬴异人在邯郸之战时返回秦国,赵姬和年仅三岁的嬴政被留在了邯郸城内,几次面对死亡,都侥幸逃过,最后还是被赵王室软禁,受尽折磨。
没有赵姬,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秦始皇,秦国东出统一天下的时间也会晚很多,甚至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赵姬的地位重要,他是秦王的母亲,是秦国的太后。
因此,二十七位忠臣进谏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回太后之后立功受奖,而是想让秦王政以德报怨,接回生母,以彰孝道。
不管这孝是真是假,秦王政都需要接回生母。
因为秦王政不接回生母,就会被不知所以然的其他诸侯国子民认定为不肖子孙,背上不孝的骂名。
秦王政亲政爱民的形象大打折扣,其他诸侯国的子民便不敢到秦国,也会抗拒秦王政的统治,因为他连饶恕自己母亲的气度都没有,更别说饶恕曾经的敌人了。
二十七位谏臣被杀之后,又有一位叫做茅焦的谏臣不畏惧死,站出来劝秦王政。
他说:秦王要统一天下,需以孝义为先。
之后,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秦王政,被秦王封为上卿。
不久后,赵姬被接回咸阳,恢复了自由和荣耀,安享晚年,于公元前228年去世,嬴政追尊母亲赵姬为“帝太后”,与秦庄襄王合葬茝阳。
茅焦进谏秦王政一事,成为了君臣之间纳谏、进谏的政治佳话,《说苑-正谏》中有详细介绍。
赵姬与吕不韦有染,与嫪毐淫乱祸乱宫闱,种种迹象都表明她是一个十足的荡妇。
二十七位谏臣为了这样一个荡妇的自由和荣耀而丢掉了宝贵的生命,此事还是值得的。
二十七位谏臣为的是秦王政的名声,荡妇赵姬的自由与荣耀只是秦王政博得好名声的一个途径。
当然,我们要相信秦始皇是真正的孝顺,他只是需要一个能服众且能解除自己心结的台阶。
一个人的气度和名声,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这点毋庸置疑。
而秦王政,比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好的名声和具备非凡的气度。
当时,天下已乱了五百余年,百姓苦不堪言,无不期盼天下一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得民心者得天下”,各诸侯国君夺取天下,战场重要,民心更重要。
各诸侯国国君想得民心,就要施仁政重孝道。
几百年的战乱,老百姓听过和看过太多残暴不仁的诸侯国君的事,他们为了权力而手足相残,为了享乐而视百姓如草芥等等。
老百姓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一位诸侯国君,所以非凡的气度和好的名声就显得格外重要。
秦王政在杀二十七为谏臣之后,终于接受茅焦的进谏,接回犯错的生母,展现了其不凡的气度,赢得了重孝的好名声,受各诸侯国百姓的好评,取得了仁孝这一“战场”的胜利。
此事,茅焦立下大功,27位忠臣为了秦王的名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立功更大。
秦始皇手段强,强在任何事情、任何人等,都能被其所用,哪怕是不利于他的事和人,都能在他的变通中成为有利于自己的事和人。
参考文献:
1、《史记》
2、《战国策》
3、《说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