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二三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二三
承前篇
继续分析构成水的名称的字。
二类水流的名称其字的构成方法
《说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液体流动以使轻重平均之形是“水”字之范式。
涐:
《说文解字》:“涐,水。出蜀汶江徼外,东南入江。从水、我声。”
《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
)。(
),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
),古文我。”
《说文解字》:“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一种类平头戟的武器是戈字之范式。
(
)非古垂字,亦非古杀字。(其说不明)。
(
)或从丿、从才。
《说文解字》:“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形。 ”。右戾也象左引之形为丿字之范式。
(参见《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丿源自命根的形象,一个表示阳性的范式)
《说文解字》:“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
(参见《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九十五》)
一、丨、丿三范式叠加:如草木初生有茎出地而枝叶未出者是才字之范式。
戈、丿、才三范式叠加:欲出头之命根取戈自持之施身自谓是我字之范式。
古文我(
)从戈、从勿。
勿:从勹、从彡。
《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象人曲形有所包裹是“勹”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彡,毛饰画文也。象形。”。阴阳变化毛饰画文互词为义其实三属事是彡之范式。
勹、彡两范式叠加:所包裹阴阳运转其现所光气变化之形是勿字之范式。
戈、勿两范式叠加:若戈之所包裹阴阳运转其现所光气变化之施身自谓是(
)字之范式。
篆文我(
)从又、从戈。
《说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象右手重复取物之形是又字之范式。
又、戈两范式叠加:若取戈自持之施身自谓是(
)字之范式。
水、我两范式叠加:水势汹涌若取戈自持者是涐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注》第2070页:“(
)水。出蜀汶江徼外。东南入江。蜀郡汶江、见前志。后志云。蜀郡汶江道。前志蜀郡靑衣下云。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渽。汶江下云。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东入江。过郡三。行三千四十里。水经曰。大江又东南过犍爲武阳县。靑衣水、沫水从西南来合而注之。又曰。靑衣水出靑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至犍爲南安县入江。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巂灵道县。出蒙山南。东北与靑衣水合。东入于江。注曰。江水又东南径南安县西。县治靑衣水会。衿带二水矣。县南有峨眉山。有蒙水。卽大渡水也。水发蒙谿。东南与渽水合。渽水出徼外。径汶江道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东入江。按经曰武阳。注曰南安。二县壤接。犍爲南安者、今四川嘉定府治附郭县曰乐山是也。蜀郡汶江县者、今四川茂州治是其地。凡言徼外者、皆谓去其郡县境不甚远。如广汉刚氐道徼外、蜀湔氐徼外皆是。徼者、张揖曰塞也。以木栅水爲蛮夷畍也。汉志靑衣县下有大渡水而无靑衣水。葢今之靑衣水、班所谓大渡水也。今之大渡河、班所谓渽水也。凡水以互受而名乱、举如是矣。且地理志不言沫水。但言大渡水入渽。渽水至南安入江。水经、华阳国志、张揖注汉书皆曰。沫水与靑衣水合入江。然则诸家云沫水与靑衣水合者、卽班志之大渡水与渽水合也。以今水道言。今之靑衣江出雅州府芦山县东伏牛山西麓。东南流。经荣经县东。雅州府城北。名山县南。洪雅县南。夹江县西。至嘉定府西境与阳江合者。诸家之靑衣水、班志之大渡水也。今之大渡河出小金川司、大金川司。至上下鱼通。合打箭鑪泸河。经晒经关合越巂河。经峩眉县西南大峩山前。又经三峩山麓。至嘉定府西南境。靑衣江自西北来会者。诸家所云沫水、班固所云渽水也。大渡河自北而西而西南而东而东北、曲行千五百里。班云过郡三者、蜀郡越巂犍爲也。云行三千四十里、三千或是二千之误。凡唐宋史云大渡河者、皆谓地理志之渽水。卽司马相如传之沫水。从水。(
)声。各本篆作涐。解作我声。音五何切。字之误也。今更正。按作涐、则与汉志不合。遂有欲改志作涐者。攷汉志师古注曰。渽音哉。葢沿音义旧文。玉篇涪潼渽江沱湔浙沫温灊滇淹沮涂沅共十五字联属。皆崏江之类。与说文正合。而涐字则厕于部末孙强、陈彭年襍收字中。此与木部栀字可正桅字之误正同。水经注云。吕忱曰。渽水出蜀。许愼以爲?水也。从水、(
)声。分别许、吕古今异体。俗改(
)为涐。非是。广韵十六咍曰。渽、水名。出蜀。此用字林。集韵十六咍、类篇水部皆云渽或作(
)。此许字之佚见于古籍者。祖才切。一部。”
涞:繁体字写作“淶”
《说文解字》:“淶水。起北地广昌,东入河。从水、來声。幷州浸。”
《说文解字》:“來,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
《说文解字注》第921页:“來,其字以(
)象二麥,以(
)象一芒,故云象其芒朿之形。”。天然生长之芒朿若物之所至远而近者是來字之范式。
繁体字“來”简化为“来”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水、来(來)两范式叠加:若天然生长之芒朿若物之所至远而近者之水是涞(淶)字之范式。
繁体字“淶”简化为“涞”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说文解字注》:“涞水。起北地广昌。东入河。北地当作代郡。代郡广昌、见前志。后志属中山国。今直隷易州广昌县县北有广昌故城。职方氏曰。幷州、其浸涞、易。郑云。涞出广昌。前志广昌下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三。行五百里。幷州浸。水经曰。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巨马河卽涞水也。东过逎县北。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东。入于海。郦云。巨马水于东平舒北。南入于滹沱。而同归于海也。今涞水一名巨马河。源出广昌县南东。流转南。迳易州涞水县东。又南入保定府定兴县畍。至县南为白沟河。又东南迳容城县东北。又东迳新城县南。又东南迳雄县西。又东入保定县界。非郦注旧迹也。从水。来声。洛哀切。一部。并州浸。”
淮:
《说文解字》:“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隹声。”
《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鸟之短尾总名是隹字之范式。
水、隹两范式叠加:犹众水汇流合并之水者是淮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注》第页:“(淮)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南阳郡平氏、二志同。今河南南阳府桐柏县县西北四十里有故平氏城。前志平氏下曰。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至淮陵入海。过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经曰。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东过江夏、庐江、九江、不邳诸郡。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按桐柏大复、以四字为山名。汉志、说文、风俗通、郦注皆云桐柏大复山。应劭注地理志云。复阳县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是也。后世地志析爲二山。乃非是。禹贡祇云桐柏、省言之也。古经史所举之山皆举其全势。后人乃以一支一节当之。若水经所谓胎簪、亦卽桐柏耳。作水经者别为二。亦非也。今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东流经罗山县、眞阳县、息县、固始县、光州。又入江南畍。经颍州府、霍邱县、颍上县、寿州、怀远县、凤阳府、临淮县、五河县、盱眙县、泗州。至淸河县合于河。经山阳县、阜宁县、安东县。至云梯关入于海。古水道河于冀州入海。不与淮同入海。淮之古水道今未有异。淮自平氏至入海、大致东北行。东多北少。许云东南、南字误。从水。隹声。户乖切。十五部。按禹贡潍水、汉书作维水。其作淮者、误。”
滁:
《说文解字》:“滁,水名。从水、除声。”
《说文解字》:“除,殿陛也。从()余声。”
()字即“阜”字。
《说文解字》:“阜,古文。上象絫高。下象可拾级而上。”。起伏像阶梯絫高如山丘之处是阜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参见《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五十四》)
阴之正(别阴入阳象)分别相背之形是八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舍,市居曰舍。从亼、屮,象屋也。口象筑也。”
《说文解字》:“亼,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三合之形是亼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屮,艹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草木萌生有枝有茎是屮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囗,回也。象回帀之形。”。将四周都围起来是囗之范式。
亼、屮、囗三范式叠加:集草木围而筑屋可居者是舍字之范式。
八、“舍省”两范式叠加:客舍尚有可分别住宿之处者犹舒迟之身是余字之范式。
阜、余两范式叠加:客舍住宿位如阶梯之下降而使余者渐无是除字之范式。
水、除两范式叠加:水势逐渐平坦要到头之水是滁字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