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5-4【2016-10-10】
#每日学论语#5-4【2016-10-10】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rǔ),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
子贡问道:“我端木赐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具呢?”孔子说:“宗庙祭祀时盛放黍稷的瑚琏。”
【微言微感】
子贡何其人也?
孔子说,“汝,器也。”
什么器呢?子贡可不是一般的器具,而是瑚琏之器,是装祭品的器具,是供神所用的器具,是国之重器,可立于庙堂,可使于四方的。
“瑚琏”,夏朝时候叫做“瑚”,商朝时候的叫做“琏”,周朝时候叫做圆形的为“瑚”,方形的为“琏”,是尊贵的礼器。周朝时候叫做“簠簋”(fǔ guǐ),方形的“簠”,圆形的叫“簋”。
孔子前边,夸公冶长,然后把女嫁给了他;夸南宫括,然后把女儿嫁给了他;然后又夸宓不齐,称赞他“君子哉若人”。估计子贡也心里痒痒的,于是就想问问老师如何评价自己。没想到,孔夫子给了他一个“女,器也”?孔子不是说“君子不器”吗?
难道子贡不如公冶长、不如南宫括,不如宓子贱?
我们先客观看看子贡这个人。
司马迁是欣赏子贡的。在《史记》中,孔门弟子最为有情有义的,能够担当的,光彩照人的,应该是子贡。
在孔子面前,子贡是谦虚好学的,而且也是博学善问的,孔子几次精彩的论述,都是子贡请教时候,师生一起生发出来的。
子贡善政,是卓越的外交家。在孔子师徒受困的时候,每次都是子贡突出重围,想办法搬兵,想办法筹集给养。他官至鲁国、卫国之相,他让吴、越、齐、楚等国君都对他言听计从,所以堪称“国之重器”。
子贡善经营。是民间百姓推崇的儒商鼻祖,是准财神。孔子旅行团的吃喝拉撒,包括后期的《论语》修撰的人财物费用,都是子贡想办法筹集的。
子贡最忠诚于孔子。老师很多时候偏心颜回,天天“贤哉,回也”,让人羡慕嫉妒恨 ,甚至连“吝啬鬼”子夏,都理解宽容不去借伞,但是对于子贡却很少夸奖。有困难找子贡,还“指桑骂槐”说“巧言令色,鲜仁矣!”
孔子不喜欢子贡吗?
孔子生前,子贡一直鞠躬尽瘁谋划师门出路;孔子死后,别人守孝三年,子贡六年。可以说,没有子贡,孔子也就不是我们知道的孔子了。
但是如此一个有情有义的子贡,才华横溢的子贡,恩师说,你啊,就是个器皿啊。
这公平吗?
我想起一句话:领导就如同车胎,越能受委屈,越能承载更大担当。
子贡应该是孔子心目中最强大的那一个吧!
在一个家庭里,身体不好的,有老人牵挂;没有本事的,有老人牵挂;脾气不好,混得糟糕的,有老人宽容,却往往对懂事的、能干的、坚强的、顶梁柱一样的,“横挑鼻子竖挑眼”。
老子最智慧,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原来,孔子待众弟子,不是世俗的稀罕有钱的,巴结有权了,而是循天道,就像父母待子孙,个个牵挂在心,总想打富济贫。
有一种爱,叫做爱他就要锤炼他,给他压力,给他担当,给他困难,让他吃得了苦,受得了罪,容得下不平。因为,领导就像车胎,受得了多大委屈,承担得了多大使命。
玉不琢,不成器。夫子爱子贡,就是使用他,鞭策他,紧要时刻依靠他。颜回死了,子路死了,孔子自己也感觉命不久矣。那一天,子贡来看他,他慌慌忙忙拄着拐杖接出老远,见面就埋怨,一把鼻子一把泪:“赐啊,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