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1.15 成长的路上永无止境


击音频听,轻松自在学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①,富而无骄②,何如?”子曰:“可也,未若③贫而乐(lè)④,富而好(hào)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qiē)如磋,如琢如磨(mó)。’⑤其斯之谓与(yú)?”子曰:“赐⑥也,始可与(yǔ)言《诗》已矣,告诸往(wǎnɡ)⑦而知(zhī)来者⑧。”
【注释】
① 谄(chǎn):谄媚,奉承巴结。
② 骄:骄横,自足自满自大。
③ 未若:不如。
④ 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郑玄注:“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故译文增“道”字。
⑤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yù)》。切:两物相磨,制作骨器的工艺。磋:磨光,制作象牙工艺品的工艺。琢:雕刻,制作玉器的工艺。磨(mó):摩擦,制作石器的工艺。以上四字用来形容主人公治学修身精益求精。此处意为尽善尽美。
⑥ 赐:子贡的名。孔子称弟子时皆称其名。古代只有长辈才可直呼小辈之名,同辈之间只可称呼其“字”。
⑦ 诸:之于。往(wǎnɡ):以往,意为过去的事或已知的事。
⑧ 来者:未来的,以后的。意为未来的事或未知的事。
【译文】
子贡说:“虽然贫穷却不谄媚奉承,虽然富有却不骄横傲慢,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吧。但是还不如那些虽然贫穷却仍然安贫乐道,虽然富有却又好礼的人呀。”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要像加工骨器象牙一样,切了还要磋;要像加工玉器石器那样,琢了还要磨,以至于达到尽善尽美’。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已知的一点,你已经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知未知的另一点了。”
【猴哥侃大山】
我们先诵读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lè),富而好(hào)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qiē)如磋,如琢如磨(mó)。’其斯之谓与(yú)?”子曰:“赐也,始可与(yǔ)言《诗》已矣,告诸往(wǎnɡ)而知(zhī)来者。”
关于,这一段,我设计了三个话题:
01  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02  安贫乐道,坦然富贵
03  言传身教,因材施教
 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从深埋泥土的原石,到被人追捧的美玉,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和氏璧”深埋泥土的时候,叫做石头,被卞和发现、凿取、抱回家的时候,叫做“玮 ”,又名“璞玉”。卞和高高兴兴献给楚历王,楚厉王不识宝,还迁怒卞和,把卞和的左脚给斩断了,说卞和在戏弄自己;后来,楚厉王死了,楚武王登基为王,卞和再一次献宝,结果,楚武王也不识宝,咔嚓,又让人斩断了卞和的右脚。再后来,楚武王也翘了辫子,楚文王继位登基,楚文王这个人挺有脑子,既然卞和坚信这是璞玉,双脚被斩都不死心,那一定有他的道理。楚文王找来有经验的老玉工,小心翼翼剖开顽石,这一下子不得了,哇,果然石头中间是一块晶莹剔透,从来没有见过的美玉。楚文王被卞和的事迹感动,大大对他进行了赏赐,还以“卞和”之名命名这块美玉,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更传奇的是,这块“和氏璧”后来被秦始皇雕刻成传国的玉玺,成了皇帝的大印。
“和氏璧”从被发现,到被认可,再到被切磋琢磨,成为“和氏璧”,这是一个价值逐渐被发现的艰辛过程。咱不说卞和为此付出的代价,单单就是这块玉石,也要经过“切、磋、琢、磨”。有一次参观博物馆,看了璞玉变成美玉的工艺流程,切了还要磋,琢了还要磨,工序很复杂,做工很讲究,每一步都很不容易。
《诗经·卫风》中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高雅的先生是君子,他的学问经过切磋更精湛,他的品德经过琢磨更良善。
也就是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生命的成长,无不经过岁月的打磨;美德的养成,需要不断克服狭隘、追求卓越。骄傲自满,就容易止步不前。所以,做事要精益求精,做人要不断成长,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安贫乐道,坦然富贵
我们都知道,孔子弟子中,子贡是最有钱的,富可敌国的成语就是说子贡的。但是,最没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颜回,却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老师经常表扬颜回,毫不掩饰对颜回的偏爱。对于有钱的子贡,却一有机会就敲打。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逾?”你和颜回谁更牛?子贡赶紧说:“赐也何敢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我怎么敢跟颜回师兄比呢?颜回师兄闻一知十,我最多闻一知二。孔子怎么说呢?他说:“是啊,我和你都不如他!”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他是在逼着子贡冷静思考,不能有了钱就忘本,有了功就嘚瑟。自从子贡追随孔子,孔子团队遇到缺钱少粮的事情,都是子贡在张罗。孔子心里很喜欢这个聪明能干,有情有义的学生,所以不希望他误入歧途。
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潜台词是:人家不为五斗米折腰,穷得有骨气;我如果做到有钱但是不任性,还能保持本色和低调,是不是也不错啊?
孔子发现了子贡心底的骄傲,所以就赶紧敲打。
从“贫而无谄”,到“贫而乐”,这是一个境界的飞跃。
“贫而无谄”,说好听些,可以说是清高、有骨气;说不好听,只是碍于面子,放不下架子,不愿意讨好人而已。
但是“贫而乐”呢?那种境界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为什么能做到“贫而乐”呢?首先,安贫乐道,一定是有更高级的享受。其二,清心寡欲,一定是得道之人,修为极高。
同样,从“富而无骄”到“富而好礼”,也是修为的一次攀升。“富而无骄”是克制功夫。为什么“富而无骄”呢?可能是不喜欢露富,害怕惹祸上身,也可能是明白天外有天,有钱人多得很,自己没什么好骄傲的。“富而好礼”呢?则是积极入世的,主动向周围传播正能量,主动表示友好。一些企业家就是这样的,富贵不忘本,生活很低调。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华为老总任正非,据说有人亲眼看见,晚上9点多了,72岁的任正非独自一人在上海虹桥机场拖着拉杆箱,排队等出租车......
进一步一了解,任正非居然没有专车,到各地出差也不让人接送。他认为,华为的资源是为客户服务的,不是为他一个人服务的。
任(rén)正非有多少钱?我们真说不好。但是,那些动不动就警车开道,又是私人游艇,又是奢华会所,甚至来往都是私人飞机的土豪和明星,肯定没有任正非有影响、有贡献、有底气。
言传身教,因材施教
对于孔老师的话,响鼓不用重锤敲。子贡是很明白的——老师爱自己,所以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老师希望自己尊重“贫而无谄者”,敬重“贫而乐”者,守住“富而无骄”的底线,争取进入“富而好礼”的境界。
孔子办学坚持有教无类。他的弟子中不乏贫寒之士,比如冉伯牛、子路、原宪、颜回、漆雕开……等,但是这些苦寒子弟身贫志坚,毫不以此为耻。
子路穿着破衣烂袄,和穿着貂皮大衣的人在一起,丝毫没有不好意思,他说,“愿车马衣(y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什么意思啊?子路说,我的马车和好衣服,朋友如果需要,尽管拿去,随便使,随便用,用坏不让赔。
颜回的故事大家更熟悉,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吃穿用特别简单,住的地方特别简陋,但是,人家毫不在乎,一门心思都沉浸在追求学问上。
子贡是商人出身,特别会做生意,连孔老师都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说他做生意眼光独到,非常厉害,从来是稳赚不赔。孔子游学所需经费,很多时候总是仰仗子贡。孔子需要钱的时候,不用亲自张口,子贡早就预备好了。
今天,子贡提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老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明显是针对子贡说的。孔子不希望高富贵的子贡骄傲自大,不允许他看不起贫穷的师兄弟,不允许他高高在上,而忽视对学问和礼的追求。好几次,子贡觉得祭祀用肥羊有些浪费,对祭祀大礼有些应付了事。孔子对此毫不客气:“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你就那么在乎几个钱吗?我觉得还是礼最重要。
子贡还算聪明,马上明白老师的意思,老师是在鞭策自己,鼓励自己朝着更高目标攀登。就像雕琢美玉那样,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看到子贡这么明白事, 孔子很开心。马上对这个学生大家赞美。“赐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好啊,好啊,好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端木赐啊,你可以跟着我学《诗经》了。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孔老夫子,表扬为了学生,批评也是为了学生,喜怒哀乐,毫不伪装。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用父丧之礼守孝三年。什么意思?就是大家像对待父亲去世一样,为老师守丧三年。就聚集在孔子坟墓的旁边,搭个草棚子,为老师守墓。三年结束了,众弟子都离去了,子贡又增加了三年。
孔子师徒的感情,我们由此可见。子贡、冉求、曾参,这些曾经被老师批评训诫的学生,不仅不记恨老师,反倒和老师感情更深,关系更铁。
好老师严厉中有关爱,鞭策中有激励,所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一辈子感念。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一段经典: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lè),富而好(hào)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qiē)如磋,如琢如磨(mó)。’其斯之谓与(yú)?”子曰:“赐也,始可与(yǔ)言《诗》已矣,告诸往(wǎnɡ)而知(zhī)来者。”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