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自私的教育”

渴望“自私的教育”

/江一

“现在的教育必须革新,不能再按原来的做了。”我抱怨道。

“你这样说,也不对,原来的方法也有对的,很多孩子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师傅纠正我说。

“师傅,如果我有孩子,我绝不希望他接受现在的教育。但是,就是现在,我也不能无动于衷,坐视不理吧。”我解释道。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只能等你孩子上学了才能说,可能到那时,即便是你教自己的孩子,你也是无能为力的。一定要记住,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不存在的东西都是虚幻的。要立足真实,而不是虚幻,也不能纠缠于对与错,那样很容易吃亏。师傅依然淡定,语重心长地说。

说出要革新教育的话,我是真心的。因为近来思考一个问题,即假如我的孩子在自己班里,我该怎么教。这样想时,我感到心神一惊,瞬间成熟了一些。思考与工作也确乎更清晰、更有力。似乎我即将为自己的孩子上课了,尽管这只是我的思考,但对现实中的我却有了实质性的推动。比如让我的学习、研究、工作更深入、更严谨、更细致,比如让我的师德更高尚、真正做到爱生如子,教生如子。

思考到这儿,我满心欢喜,因为我把这种教育认为是“自私”的教育,所谓“自私”是指可以用来教育子女的教育,如同《论语·季氏》所载:“陈亢问于伯鱼(孔子的儿子,名孔鲤)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最后陈亢很高兴,因为孔子并没有偏向自己的儿子,多教给儿子什么,这留下个成语“过庭交分”,也是一段美谈。可见,“自私的教育”是很好的,用可以教育自己孩子的内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是很美好吗。当然,也最好反过来问一下,用来教自己学生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愿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如果也可以的话,那就真的没问题了。因为有这么一个关于“自私教育”的思考,所以我很有底气说教育要革新,而且,自己也在做这方面的实践、研究以及应用。

可是,师傅的话也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尤其是最后“要立足真实,而不是虚幻,也不能纠缠于对与错,那样很容易吃亏。”听了之后,我的心神也是豁然开朗。深思一下,我想这就是实事求是的能量,事实不一定等同于正确,但即使不正确的事实也需要尊重,因为它决定着真实的成败,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成功可能比正确更重要,当然,有时这与道德是不相关的。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感觉自己比任何时候都像是生活在书中,我们师生之间非常和谐。上课时,会有几个学生来备课区接我,下课后,也有几个学生送我回备课区,课间辅导也有很多学生和我深入地探讨阅读和写作问题。

对于他们,我会写文章回报他们,要不帮助他们写出文学作品,我帮他们修改、点评,要么我亲自写文章,把我们研讨、交流的故事写成小说,他们喊我“江一老师”、“江一首长”“江一宝藏”“江一老头”,或者直接喊“江一”。有时他们中也有找我借书读,只是课间或吃饭时间,我坐在办公桌前,他或者她坐在我旁边的地上,手捧着我的书认真地读,如《渡缘》《艺术里的童颜》《桃花坞雨》等。当回头看看他或她时,我发现人家正沉浸在宁静的读书中,而对于这种宁静,我似乎不太习惯,所以才回头看人家,这下是我不专心了。而在这一刻,我突然有了做父亲甚至做爷爷的感觉,这孩子仿佛就是我的孩子。当然,我知道不是的,所以我也希望今后我的孩子也会这样痴迷在读书之中吧。

可是,尽管如此,又能怎样呢。我教的所有学生,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上百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和我有如此亲密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像这样的爱读书,像这样的和我一起读书。言外之意是还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和我一起读书,不愿意喜欢我,不愿意接受我的理念和方法,就算是有一个,也算是有。那么,我就不能说所有的孩子会因为我的理念和方法而受益,尽管我说这是“自私”的教育,即即使对自己的孩子还会教这些,还会这样教。

人生中会有各种可能性,而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是不愿意接受我的理念、方法的那个学生。当然,也可能会接受,但接受的时间也不好掌控,如果在不再读书的年龄接受我的理念和方法呢,那也是一种遗憾。所以,从实际出发的话,我不应该抱怨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不被接受和推广,因为其中的原因可能并不是浅层次的不愿意,而是深层次的时机不到,或者受众面太窄,或者其他的种种。我想这是很显见的,从概率事件出发,上百的孩子中不可能所有孩子接受我的理念和方法,那么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存在着接受不接受、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如果接受、适应,那就没什么说了,但是如果不接受、不适应,那问题就来了。

这样想来,我觉得我和师傅的观点各有道理,两者结合在一起,应该更符合事实。近来我所思考的“自私”的教育并没有什么不对,也能对现实给以一定的积极干预,甚至会对未来有一种很好的引领和创造。而师傅所说的立足真实,而不是虚幻,也有很现实的智慧光芒和力量。看透这一点,我们的认识才会有更强的张力,我们的未来才会有多的可能。此外,还要认识到“自私”的教育不能仅仅是一个喝望,它要落实为现实,即教育要不断革新,同时,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与孩子们实现完美的结合。我想这个完美的结合,应该具有个性化的含义,这也是我对“自私的教育”的另一种理解,即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充分发展、张扬她“自私的潜能”。

然而,在现实中,可能“自私的教育”还需要很多路程要走。那么,既然路程很远,我们就不应该着急了。因为这意味着很多问题都要在路程中解决,实际上这也是符合实际的,我们最强的法宝就是事实求实。

“嗯,师傅说的对,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不存在的东西都是虚幻的。这里面有很深的智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好好把握的。”看着师傅,我诚恳地说。

“好,一定要多读书、多实践,不要急于下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最适合的只是微笑。”师傅最后跟我说。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