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陈何芳/靳娜:硕士生买课学习的学业汇报制度个案分析
全文共2965字,按照“个案-简析-困境-对策”逻辑,探究“有什么案例?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办法?”
关键词:硕士生;买课学习;学业汇报制度;个案分析
摘 要:乐队汇演和英语游戏的学业汇报制个案,反映出“具象化”和“人性化”的汇报制,比常规的学业考试制度更能激励学习。学业汇报制度在当前高校中存在数量和质量缺陷,学业型“学生汇报”和社团党团型“学生汇报”,不能达到“学业汇报”的普及度和专业度。高校还应创设更多的情境来扩大“学业汇报”,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拓展和教育。
“买课学习”在中小学被称为“报班”,在大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存在,比如文科硕士生也常常会“买课”来接受一些非正规教育。访谈发现硕士生买课学习中存在“学业汇报制度”,值得基于个案开展分析。
一、个案:乐队汇演和英语游戏的学业汇报个案
S13和S16体验到学业汇报制的好处。心理学专业的S13在校外学习钢琴,她说:“我觉得比较好的,就是有的琴行他每年会举办专门的音乐会,自己报名参加表演,组乐队什么的,当时我也是参加了,当键盘手,大家都很很开心,也促进了跟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因为这个活动,我们就组成固定的乐队,平时我们也会自发的找一些曲子去练,这个我觉得是挺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S16买课学习英语,她说“我们与外教进行沟通,他们的服务会更好一点,会有一些和学校课程设置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学生围成一个圈圈,用英语进行沟通做游戏,或者举办全英文沟通的跳蚤市场,就是形式上会多样化一点,而且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沟通形式,其实更有助于我们体验真实的语言情境。”对于S13以及S16而言,学业汇报让他们深入真实的专业情境,体会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施展个人才华。
二、简析:具象化和人性化的形式创新激励学习
个案中学习制度的创新主要是用汇报代替考试。在S13个案中,她经历过钢琴培训机构所举办的舞会、音乐会等实践活动,感觉到收获满满,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获得了内心的丰盈。在S16个案中,她在英语培训机构参加了英语游戏和模拟生活场景的英语应用,亲身体验到英语学习的“用处”。这样的“检验学习成效”的方式可以统称为“学业汇报制度”,它是一种学业的检验和总结性报告,没有采用通常的“考试制度”。
学业汇报比学业考试更加“具象化”。“考试”给人的感觉通常是“白纸黑字”,所有的本领都需要通过“答题”来呈现。这导致“重知识轻能力”,因为外显知识容易通过书面考试来衡量,而缄默知识难以测量。考试是抽象的,“汇报”是具象的,能承载更多的能力和创意,“展现学识能力”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很好的“直接经验”的教育价值。比如S13的音乐会和S16的英文游戏,就兼顾了专业能力和组织参与活动的能力,这样的“立体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学业汇报比学业考试更加“人性化”。人们通常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强调学习需要付出努力。但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之苦刻骨铭心,付出努力却需要很多条件的支持才能实现。因为学习过程普遍比较艰苦,就需要用学习的“价值”来战胜畏难情绪。但现实中很多大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可见价值,没有“高考”的价值激励,很多人难以坚持学习,或者学习努力度不够、学习投入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倦怠时都会提到“专业价值感不明,专业情感不足”。而学业汇报跟考试相比,更能直观呈现专业的价值。能够通过具体的人物、活动、仪式、场景,让学生实际体验到“专业的用途,专业人士的表现和专业的社会价值”。这些“舞台效果”能够增强日常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回归初心”,让学生找到更加感性和深远的学习意义。“直接向外展示学习成果”更符合“看得见回报”的心理需要,更加符合“投入产出算计”的人性,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专业认同和专业情感。
三、困境:学校现有的“学生汇报”不如“学业汇报”
学业型“学生汇报”缺乏“学业汇报”的普及度。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学业汇报”并不多见,只有类似的“学生汇报”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尤其是“非考试、非课程论文”型的学业考核。比如有些大学选修性课程,会创新考核形式,注重研讨参与度,或者以一定的“作品设计”来展现学习成果。这样的“汇报”体现出学生的主观创意和客观展示效果,比书面考试更加鲜活可感。但“现实环境的创设”普遍存在不足,因为没有现实资源的支撑,甚至连时间空间这样的前提条件都较为欠缺,所以这样的汇报在考试考核中的占比必然不大。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教育具有“低配性”,很难超越书本、课堂和校园来组织“现实仿真”的育人活动,想要实现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非常困难。
社团党团型“学生汇报”缺乏“学业汇报”的专业度。社团和党团擅长“开展活动”,社团有能力保障,日常的学习为最终的展演奠定了实力基础;党团有资源保障,党团活动在时间支持、场地支持、经费支持和人员支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以上两种“学生汇报”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前者参与面过窄,后者形式主义过强,所能实现的育人效果都存在数量和质量的缺陷。
四、对策:学校应创设情境增强直接经验的教育
高校应当创设更多的情境来扩大“学业汇报”。“学业汇报”的精髓在于创设真实的专业应用情境,将学校组织的知识回归到生活的知识,实现学习情境的转移。美国《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的系列丛书中《人是如何学习的》强调了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的提取与情境相关,教学应当考虑情境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初始学习的情境也会影响到迁移,人们有可能在一种情境中学习,但却不能迁移到其他情境。[1]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等日常场景中去。[2]因此,学校教育应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努力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获得学历证书,学生也要考虑自身的发展,注重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来追求自我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获得有效的知识,如何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就成为学习者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努力方向。为此,学校教育应当克服“孤岛”状态,要加强与校外力量的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与学业相关的真实情境”,达到耳濡目染式“情境育人”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学业汇报”不是离开专业知识的“表演”,而是校外实习实践的先导,是校园之内的专业演习。
高校应当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拓展和教育。有效的直接经验的获得,能提高学习者知识应用的能力,促进学习者对于情境性问题的解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应用能力,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管理者应当注重制度创新,促进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比如在学业考核中降低“考试和论文”的比重,给教师更多的考核自主权;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发挥“学习成果汇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提供更多的学术性或实践性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项目”,通过提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专业学习的价值感和效能感。
总之,“学业汇报”比“考试和考察”更能直观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效,体现出“具象化”和“人性化”优势,能够通过有形的目标激励来促进学习。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类似的“学生汇报”,但受益面过窄,或者存在形式主义。学校教育应当创设更多的情境、增强学生直接经验的教育,以激活学生学习的乐趣感与意义感。
[1][2]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