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巧用对比 理解课文
教学《秋天的怀念》,布置学生预习完课文,了解了怀念的释义,我问学生为什么用怀念而非我们查到的怀念的释义想念、思念?学生们似乎还没有懂,于是我继续问道作者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怀念她呢?
这么一问,学生们似乎是懂了,他们知道了作者为何用怀念了。
……
我在想,该如何带领学生们来学习这篇经典的课文呢?
讲真情?
抓细节?
谈体悟?
这些好像都可以讲,但是又好像都不能讲,因为讲了学生们不一定能懂!
该怎么样为学生们搭一个支架让他们能理解这篇不大好理解的文章呢?关键是学生们都没有作者一样的经历也都没有作者一样的感悟,更没有成年人一样的对生活的态度。
我该怎么办?如何教呢?
一时间陷入了困境。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在什么时候呢?为什么要写呢?想表达什么呢?
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盘旋。
对,什么时候?什么心情?分别怎么样?
思路似乎很清晰地跳到了我的脑袋里。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怀念他的母亲,是为了怀念他的已经( )的母亲?去世。那作者在母亲去世前和去世后的心情、表现和对生活的态度、看法、理解都一样吗?
我这么一说,学生们先是一愣,有部分同学说:这个我们还真没注意,预习部分没提到这些。
好吧,刚好我们这几天都在讲对比突出,我们就从对比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吧。那我们该怎么样来分层次理解呢?
1~3节是母亲没有去世时我看到的和听到关于母亲的事;后面的内容是母亲去世以后我听到的和由此而想到的。
那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当然是前半部分,因为这是真实的,是最具有表现力的。
那这个时候作者是什么样的?用课文内容来回答。
暴怒无常。
怎么具体表现呢?
课文的开头两句便是。
对啊,这就是对比啊,强烈的对比。
经我这么一说,学生们明白了我说的意思,继而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那这个时候母亲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用身体挡住窗户,怕我看到外面的落叶…
在回忆小时候快乐的事时突然就停住不说了,因为她说到了“跑”“踩”…
这些具体的表现能表现出什么来呢?
那还用说,伟大的母爱呗!
伟大在何处?
在默默无闻中。
母爱无痕,母爱无声,母爱无敌。
那她自己这时候怎么样呢?
肝癌晚期,已经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了。
可是?
可是她还想着儿子。
所以在她弥留之际说的话是?
“我那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
所以这更能体现出伟大的母爱。
所以她说的“我们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第一个好好儿活是要保留住生命,先活下来。
第二个好好儿活是活的要有质量,有尊严。
嗯呢,学生们似乎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他们完全读懂了课文。
课文的后半部分是在学生们的讲解和问答中完成的。我就只是在旁边看着,偶然插两句话,似乎我成了完全的倾听者。
其实,这就是搭支架,也是在带领这学生们一起找寻那解决问题的机关。
这一刻,我们找到了。这一课,我们明白了。这一克,我们克服了。
切中肯綮,击中要害,瞬间就打通了,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