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二字,你会读吗?

朋友圈有人发文说,没想到以这种方式认识了铅山。
确实,我也没想到,这个地处武夷山北麓的赣东北小县,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几天,“铅山”成为网络高频词,一则《你好铅山》的视频短片,更是产生了刷屏之效。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铅山也不例外。“铅山”的读音,并不是我们所常见的“qiān shan”,而是“yán  shān”。据说铅山本地人为了跟外地游客解释这个发音,把嘴皮都磨破了,后来再听到外地游客读“千山”,干脆懒得解释了。
关于铅山为什么要读铅(yán)山,没有一个特别权威或标准的解释。据考证,在唐代“铅”字就读yán音,而非“qiān”。在地名读音当中,有这么一个基本原则:从当地。
“铅”有两个读音,一个就是大家熟悉的qiān,指的是金属元素的铅,也指用石墨等制成的书写工具,比如铅笔。另外一个音就是yán,它也通三点水这个“沿”,有遵循、因袭的意思。这个铅(yán)音,现在只用于铅山县这个地名当中。
铅山,除了地名读音让人印象深刻外,她的风物故事也是琳琅满目。
黄岗山,是福建和江西的界山,山的北麓位于铅山县武夷山镇境内。黄岗山是武夷山脉最高峰,最高峰海拔2160.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号称“华东屋脊”、“武夷支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临黄岗山顶,环顾四野,东面山峰青碧缥缈如海市蜃楼,西面群峦似酣睡美人,远望群峰叠嶂,延绵不绝、气象万千。因为黄岗山,小小的铅山县也有了“山高人为峰”的豪迈。
铅山境内还有一座葛仙山,因其秀美而神秘,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三国时期,吴国人葛玄选定此山做为其晚年终身隐修之地,修仙布道,悬壶济世,直至羽化升天。葛玄何许人?葛玄,字孝先,丹阳郡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汉道士,为道教灵宝派祖师,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凌霄殿经常见到的葛仙翁就是他。
令人称奇的是,葛仙山上除了葛仙观,还有一座慈济寺。“一山两教、佛道共存”,也算是一大奇观。
如果你有怀古之幽心,必须去铅山河口古镇走一走。河口古镇,顾名思义,因信江河与铅山河在此汇合、水路运输发达而得名。从河口出发,有两条主通道:一是顺信江而下达于鄱阳湖,经鄱阳湖出湖口即进入长江;由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至大庾,越大庾岭入北江可抵广州。二是由河口沿信江溯流而上,至玉山转陆路可达浙江常山,进入钱塘江水系。这条水道联结闽、浙、赣、皖、湘、鄂、苏、粤,是古代江南诸省的水运中心之一。
明嘉靖年间,铅山手工业发达,商业与运输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河口的繁荣;到了清乾隆年间,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河口被称为“八省码头”,人称“买不完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历史上,河口古镇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
如果评选铅山的地标,鹅湖书院必然首当其冲。我想,真正让鹅湖书院扬名四方的,并非它的自然景观,而是那慷慨陈辞的余音。
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应浙东人氏吕祖谦邀约,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辩论大会。铅山县鹅湖山下的小小庭院,有幸见证了这场“理学”与“心学”的激烈交锋。“鹅湖之会”犹如一枚火种,点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宴。
与铅山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爱国将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南宋淳熙八年(1181),力主抗金的辛弃疾被弹劾,谪居信州上饶,后又迁居铅山,凡十二年,最后于开禧年(1207)长眠于铅山瓢泉以西不远的阳原山麓。
他胸中燃烧着爱国烈火,却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必须伪装成一个淡泊冷静、飘然世外之人,心情苦闷可见一斑。所幸,铅山的风物总会触动他的情怀,不论花晨月夕,抑或登高涉远,都有诗词相伴。他时而放声吟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而抒发情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时而黯然神伤“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稼轩长短句》所存629首词中,三分之一是描摹铅山或在铅山创作的。心怀壮烈的他,在不经意间璀璨了中国文化,为铅山留下了千古神韵。
当然,舌尖上的铅山同样让人心动,第一推荐当然是——铅山烫粉。在南宋始见记载,其最早发源于铅山县紫溪镇。优质晚米经过浸米、磨浆、滤干、采浆等多道工序,做出来的米粉具有熟而脆、香不腻的特点。
在滚烫的热水里,米粉“烫”一下,再加入烧制好的浇头,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嘻嘻嗦嗦之间,所有的人生滋味都在这碗烫粉中荡漾开来。
最后,特别喜欢铅山的宣传文案——走遍千山,还是铅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