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人生》退休生活(四)
2008年3月22日,我在山西国学大讲堂作国学演讲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学热”持续升温,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和丰厚土壤。从2007年4月到2009年上半年,我除了写时政评论以外,还连续不断地发表了许多国学方面的博文。我把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和整理以后,汇集成书。国学,从学术意义上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它的精华集中体现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价值观中,由此,我定书名为《智慧·人生·境界——国学哲理古今谈》,于2009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原山西省省长助理、山西大学党委书记、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相从智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在此特致谢意。
这本论文集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以哲学思维和时代眼光,探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问题;二是以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中心,探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我的基本思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干,以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为中心,以西方现代文明成果为借鉴,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为分析工具,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全书分为5个部分,“总论篇”是对国学现代化问题的总体认识,“悟道篇”是对中国哲学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体仁篇”是对孔子学说当代价值的认识,“时政篇”是对党的重大决策、时事政治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明哲篇”是我的人生感悟。
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热不断升温。如何看待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对待国学热?很多人都在议论。我在《总论篇》中首先探讨回答这个问题,从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三百多年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所引发的道德滑坡和精神缺失现象,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承民族文化的根基、血脉和灵魂等方面,阐述国学热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今天,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给以现代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学国学学什么,如何学?这是我在国学热中思考的又一问题。《悟道篇》围绕中国哲学中有关人和世界的关系、事物的运动规律、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体仁篇》着重对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进行解读,通过发掘孔学中的人性智慧及其现代价值,从谈古论今中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原则、处人处世的哲理、生产生活的奥秘,求得人与人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体自身和谐的为人处世之道,而且坚持求本溯源,使人们对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决策,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根脉。
提倡国学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什么关系?这是意识形态领域一个十分敏感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在《今天,我们怎样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文中,对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了这样的回答: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大树的话,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它的根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它的主干,外来的其他民族的健康有益文化为它增加了营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它的灵魂。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特色》一文,集中探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最鲜活的实践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不断融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中,不断推动社会前进”。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们学习研究国学必须坚持的一项根本原则,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实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当今时代特色、同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现代文明成果的结合。实际是基础,时代是需求,文化是基因,文明成果是营养元素,缺少哪一方面都难以实现完美结合。我在学习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