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樊川道
樊川道
要说起樊川道,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可说起汉代名将樊哙,那就无人不知了。他在鸿门宴上持盾仗剑闯帐护卫刘邦,后来又借口上厕所,保护刘邦悄悄逃离了霸王项羽的手掌。
在出逃路上,刘邦因为惊慌害怕两腿发软无力行走,他就背起刘邦一路狂奔。因为跑得太快,在路上摔了两跤。第一次摔歪了下巴,第二次把嘴角摔了个口子。刘邦后来当上皇帝后,为了表彰他的这个连襟,就把樊哙摔歪下巴的地方叫作“斜口”,摔破嘴的地方叫作“豁口”。这两个地名在西安一直沿用至今。即便是这样,刘邦觉得这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谢意,就又把长安城南少陵塬和神禾塬之间的一段三十多里长的川道赐给樊哙,作为他的食邑。这个川道因而得名“樊川道”。
樊川道是由长安八水之一的潏河长期冲刷而成。这里不但土地肥沃,景色秀丽,而且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郁。两千多年来,在这里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樊川道是汉唐时期长安城的后花园,深得高官贵族、文人骚客青睐。汉武帝去子午峪玄都坛祭天时路过樊川道,被这里的秀美风光迷住,便在此留宿忘返。在隋唐时期,达官贵人在樊川道的别墅达到鼎盛期。除了皇家贵族外,岑参、韩愈、元稹等名人也有别墅在此,杜甫更是在这里住了十年。唐代著名的杜、韦两大家族世居此处,杜曲镇、韦曲镇如今尚在。他们两大家族名声显赫,权势倾天,以致于民间有了“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
杜韦两大家族在唐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长期活跃在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可以说是将相辈出,无人能及。杜家先后有十二人拜相,韦家则有十七人拜相。杜如晦、杜淹、杜佑、杜黄裳、杜正伦、韦弘敏、韦思谦、韦处厚、韦安石、韦温都是有名的宰相,更不用说杜牧、韦应物、韦庄等文人骚客了。
两大家族的这些宰相基本上都能恪守职责,竭尽全力辅佐皇帝,为大唐帝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称得上是甘担大任、刚正清廉,名留青史。尤其是杜如晦和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人称“房谋杜断”。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杜韦两大家族,虽然家门显赫,却一贯注重读书,门中子弟入仕和平民老百姓一样,都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很少有人依靠家族权势做官。两大家族都身居高位而不忘读书修行,推崇儒学,讲究“家法修整”,其家风为世人称道。正是由于这种家风世传不息,才能让两大家族在大唐帝国两百多年里屹立不倒。
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众多僧侣聚集在樊川道,沿着神禾塬和少陵塬边缘大修寺院。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座,人称“樊川八大寺”,分别是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弘福寺和观音寺。现在仅剩兴教寺、华严寺、牛头寺、观音寺。
兴教寺位于少陵塬畔,又名“大唐护国兴教寺”,是樊川八大寺之首。它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法相宗”的祖庭。唐三藏玄奘在玉华宫不幸摔伤病故以后就长眠在此。他的真传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圆寂后也长眠于此,千代万世陪伴在师父的身边。
三人的舍利合葬一塔,名叫“兴教寺塔”。这座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展现了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到长安城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它是中国的宝贵遗产,更是世界的宝贵遗产。201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它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玄奘当年抱定“宁向西天一步死,不远东土一步生”的决心私自出境,独身前往天竺,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回来,才得唐太宗李世民认可,命他在弘福寺,专心译经。可怜他为翻译佛经,辗转数座寺庙,最后为求得清净,远走铜川玉华寺潜心译经。谁料不幸跌倒,不治而去,最后魂归兴教寺。我想,大唐皇帝赐寺庙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目的就是为了让玄奘在天之灵佑护大唐江山吧?
兴教寺和华严寺、牛头寺都高踞少陵塬畔,只有观音寺背依神禾塬,与兴教寺遥遥相望。它们都俯瞰樊川潏河,南望葱郁秦岭,景色秀丽。面对此景,岑参当年写下了:“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的诗句。往事已过千年,古寺依旧,佛法犹存。南无阿弥陀佛!
人面桃花,物是人非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可以说是流传甚广。当初年少的他在赴京赶考结束后到长安城南樊川道游玩,巧遇绛娘,成就一段桃花缘。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个爱情故事,才有了“桃花运”这个说法。
樊川道上,沿着潏河两岸类似绛娘家这样的别墅比比皆是,而且家家景色秀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玩。有人写道:“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可见当时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
少陵塬头的杜公祠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春有牡丹,夏有紫薇,秋有金菊,冬有腊梅。这里既是杜甫纪念馆,又是一处景色优美的旅游点。诗圣杜甫在这里久居十年,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他“杜少陵”。
杜甫在樊川道的十年里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却没有取得一官半职。这十年是穷困潦倒的十年,他曾自嘲:“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最后他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了一个看守兵器库的小官兵曹参军,从而离开故里杜曲,出走长安。一代诗圣,就此再也没有回到樊川道,历经磨难,最后客死他乡木船之上。其一生命运之坎坷让人一回想起来,无不扼腕叹息。
和杜甫同根同祖的杜牧,是地地道道的长安杜曲人。他才华出众,人称小杜。晚年官场失意的他,重新整修祖上在樊川的别墅,安居此处,以文会友,写下《樊川文集》,以致后人称他为“杜樊川”。杜牧死后葬于少陵塬上司马村。
韦应物既是唐玄宗的宠臣又是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他早年官运亨通,尽享繁华。谁知人到中年却不幸丧妻,晚年屡屡失意,一生命运跌宕起伏。年老家贫无力返回长安,客死苏州后才被运回长安,归葬少陵塬祖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樊川道桃花依旧,可那些闪耀历史长河的那些诗人却无影无踪了,留给我们的只有他们那些不朽的珍贵著作了。
如今的樊川道,潏河悠悠长清,古迹名胜遍布,道路纵横,人气旺盛,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地方。放眼偌大的长安城四周,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樊川道这样在几千年里一直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樊川道,情系长安,往事越千年,一派繁华还在。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郑凡涛,陕西咸阳人,笔名海岸线。在西安某国企工作。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