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69):带五百人灭掉一国高层?事情没那么简单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61)
李治找来填坑的,正是从高句丽前线紧急调回的契苾何力。
'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副之,以安辑其余众。何力简精骑五百,驰入九姓中,虏大惊,何力乃谓曰:“国家知汝皆胁从,赦汝之罪,罪在酋长,得之则已。”其部落大喜,共执其叶护(亲王)、设(将军)、特勒(公爵)等二百余人以授何力,何力数其罪而斩之,九姓遂定。’
首先,把何力派出去,说明这个'安辑’任务并不简单。唐军前面说起来打胜仗,还留下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风光传奇,但除了他射杀这三个人,其它再没有歼敌数量的记录。这说明什么?说明歼敌不多、大部分都跑了。
跑了,指不定哪天又回来,总归是块心病。派何力去,就是要消除这个心病。
其次,这个安抚行动,不可能象描述的那么简单。
唐朝的总体目标是维持北方草原的局势稳定。具体到军事行动上,上次郑仁泰的方针是剿:又杀又抢,破坏对方战争潜力。何力这次再去,就不能那么干了。因此他采取分化拉拢的办法:打击上层,拉拢、安抚中下层。
光看史书这段描写,何力赢得很轻松:勇闯敌穴,申明大义,智擒匪首。实际上,这里面忽略了太多的细节,造成很多现象都不合常理。
最明显的:领导是那么好抓的吗?二百多个铁勒高级干部,底下人说捆就捆起来了,那还叫领导?
所以显然:何力必定是大兵压境,并且事先做了充分的侦察和反间工作,不但要抓的人有名单,拉拢的人更要有名单。所谓'其部落大喜’,这个'部落’不会是铁勒一般群众,而是亲唐的骨干中层——那二百多人一抓,他们不就当上高层了嘛!
兵不血刃,前提一要有兵、足够的兵;二要有刃,杀人不见血的刃,这里,主要是情报战和心理战。这么看,何力的打法比郑仁泰他们可就高明多了。
史书上讲'九姓遂定’,铁勒九部落被何力平定,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又过一年,龙朔三年(663年)正月,'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讨铁勒叛者余种,悉平之。’说明闹事的还有不少,郑仁泰不得不又跑一趟才搞定。
北边出兵三四趟,算是勉强稳定局势。西部方向,情况更为复杂。
复杂的根子在吐蕃。
龙朔二年,唐朝在西域发起了一次军事行动:'䫻(yù)海道总管苏海政受诏讨龟兹(及疏勒),敕兴昔亡、继往绝二可汗发兵与之俱。’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唐朝打败西突厥后,一是封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两兄弟为可汗,分别叫'兴昔亡可汗’、'继往绝可汗’,西突厥所属十个部落,一人管五个;二是在西域主要的四个绿洲小国:龟兹(新疆库车)、焉耆(新疆焉耆)、疏勒(新疆喀什)和于阗(新疆和田)设立基地,叫'安西四镇’。
以上这些都是布局。布局和实效,总是存在点差距。这里面临最突出的问题:突厥原来是西域霸主,谁会心甘情愿丢掉自己的霸主地位呢?
就算这两个新封的可汗愿听唐朝的,底下那些部落首领,相当于诸侯吧,他们也愿意放弃自己在本地区的利益吗?绿洲地区本来是他们碗里的肉,现在唐朝一来,把这些肥肉都搂到自己碗里,人家能干吗?
不能干,那就只好打了。显庆四年(659年),苏定方曾出兵平定都曼叛乱,都曼就是突厥十部落之一的酋长。他鼓动疏勒、朱俱波等三个小国攻占于阗,被苏定方打败后活捉回朝。
他们为什么别的地方不打要打于阗?
就是因为吐蕃。
苏定方平定贺鲁后,西突厥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各部落想跟强大的唐朝斗,实力上不允许,唯一的办法是找外援。
谁可以做外援?东突厥比西突厥还早就挂掉了,吐谷浑又基本只剩一口气,其他要么太弱要么太远,放眼四望,就只有吐蕃了。
正好,西域也是吐蕃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它有一条传统进入西域的通道,和现在219国道新藏线差不多:北上穿过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突厥语Aksai Chin,意为“中国的白石滩”)地区,到新疆叶城(朱俱波)、喀什(疏勒)、和田(于阗)。
219国道进藏线
为什么前面都曼要在这几个地方折腾,又为什么唐朝立马派出苏定方去灭火,都是有道理的。
苏海政这次出兵,根子在疏勒。龟兹是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局势一直比较稳定,提到它,大概因为龟兹地盘内也有什么势力在蠢蠢欲动。
和所有大帝国一样,唐朝一般军事行动往往只派少量部队,主要依靠征发当地土著作战,按现在叫法就是'联军部队’。这次点名喊上的,是阿史那两兄弟。
没想到这一喊,竟喊出大问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