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63):天将富贵此翁矣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55)
中央派来的王文度急病身亡,剩下刘仁愿又被百济叛军围困,这下怎么办?李治想起了前青州刺史、以白衣从军效力的刘仁轨。
领导干部犯了错误、被罚白衣从军,这种事一直都有。前面韦挺就是个例子:打高句丽前,李世民派他督运粮草,事没办好,'太宗大怒,依议除名,仍令白衣散从。’这有点像什么呢?象革命战争年代,犯了错误的团长被罚去做伙夫。
这种惩罚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因为培养一个领导干部不容易,不可能再让他和真正的伙夫一样,班长、排长一步步往上升,差不多干一段时间就官复原职,目的为了让他得个教训。象韦挺,没多久就让他带兵驻守新打下的盖牟城:'诏挺统兵士镇盖牟,示渐用之也。’已有东山再起的意思。刘仁轨情况差不多,机会合适,上面的起用命令就来了:
'诏仁轨检校带方州(带方州:朝鲜沙里院)刺史,代文度统众,便道发新罗兵合势以救仁愿。’
给刘仁轨下个代理州长的命令,叫他统领王文度带去的人马,顺道再找新罗借点兵,赶紧把困在泗沘城中的刘仁愿救出来。
面对中央交来这个急难险重任务,刘仁轨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喜出望外。
仁轨喜曰:“天将富贵此翁矣!”于州司请唐历及庙讳以行,曰:“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
老天开眼,终于给我一个大富大贵的机会!刘仁轨办的第一件事,既不是申请经费也不是招集人马,而是跑州政府要了两本书:一本'历书’,一本'避讳手册’。
要历书,因为历书上有国号年号:哪个皇帝从哪天开始用哪个年号,表示这是天命所在、皇权所系。只有皇上才有资格颁布历书,所以日历又叫'皇历’,用谁的历书,表示受谁的统治。
要避讳手册,目的差不多:古人的规矩,本朝皇帝的名字必须避用,叫避讳。同样,你避谁的讳,就表示是谁家的子民。
搞这两本书,目的就是刘仁轨自己说的:我要扫平东方,把它们通通变成大唐国土!能力信心先不说,起码他这个战略目标,完全符合李世民、李治一脉相承,那个激进的同化政策。
刘仁轨经历过隋末乱世,又有扎实的中央和地方任职经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到任后,'御军严整,转斗而前,所向皆下。’没多久就打破百济军对泗沘的包围,与刘仁愿合兵一处。
柏杨《资治通鉴》
解救刘仁愿,中央下达的任务算是初步完成。但百济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距刘仁轨自己的目标,更是相差甚远。
第一,福信他们虽然解除对王城的包围,但'招集徒众,其势益张’,反抗运动仍然形势高涨。第二,新罗那边配合不力。泗沘城一解围,'新罗粮尽,引还。’赶紧就把部队撤走了。后边随着形势恶化,李治又下命令叫新罗出兵,它兵也派了,但被百济军拦着,就是进不来。最后的结果就是:'仁轨众少,与仁愿合军,休息士卒。’
休息士卒是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刘仁轨忙活半天,最后落得和刘仁愿两人大眼瞪小眼、一块困坐城中。唐朝第一步的'添油’政策,至此完全失败。
正因为这个失败,龙朔元年至龙朔二年(661-662年)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中,百济方面的唐军始终没派上用场。打百济最初的战略目标:双线夹击高句丽,也成为了一个泡影。
对这个失败,李治是公开承认的。
承认的标志,就是龙朔二年二月,苏定方从平壤撤军的同时,李治给刘仁愿下达的一道指示:
'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若金法敏借卿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
金法敏是当时的新罗国王,李治的意思:辽东那块,这次看来是搞不定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如果新罗态度好,就暂且到他那里避避,态度不好,赶紧的上船回国。
这等于宣布放弃苏定方平灭百济的战果,同时也放弃在高句丽后方开辟战线的企图。
收到中央指示,弟兄们的第一反应:'将士咸欲西归。’也不要问什么新罗了,谁爱在自己家养别人的部队?赶紧上船回家是正经。
这时,刘仁轨出来说话了。
他这里讲了挺长一段。最开始是一番慷慨激昂的大道理,什么舍小家为大家、皇上交代的任务光荣艰巨等等。这些话都没错,但别忘了,刘仁轨一听说要来百济,喊的第一句可不是为国捐躯尽忠皇上,而是'天将富贵此翁矣!’我想他一定明白: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必须给弟兄们来点更实在的东西。
接下来他讲的两条,彻底打消了众人动身回国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