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食用菌协会及有关部门,广大会员及羊肚菌种植户:
我省在全国最早开展羊肚菌大田种植,近年栽培面积快速增长,2020年种植规模约10万亩,位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前列。本协会调研发现有相当部分羊肚菌种植户在大田栽培过程中出现了不出菇、死菇和病虫危害等问题,导致减产和绝收,经济损失较大,甚至引发群体性纠纷事件。为此,本协会组织业内科技专家、经营企业家、种植大户等围绕羊肚菌生产问题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大家认为目前羊肚菌种植存在着一定风险,种植户要有风险意识而且必须针对风险加以应对,才能获得较好种植效果。现将羊肚菌大田种植存在的五个方面风险加以提示,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供广大种植户及业界人士参考。
一、遭遇极端恶劣气候
羊肚菌属低温型食用菌,原基分化和幼菇生长发育阶段对气候极其敏感,羊肚菌大田种植存在着遭遇极端不良气候而导致种植失败的风险。羊肚菌在原基分化和幼菇生长发育期间遭受到外界气温突然升高或者受到气温陡降,以及遭受狂风暴雨等极端恶劣气候袭击,会因剧烈高温或低温刺激出现原基消失、幼菇死亡问题,遮荫棚架因大风、大雪出现倒塌,损坏菌床,影响原基和幼菇生长等问题,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建议种植户在出菇管理阶段随时关注当地天气长短期预报,及时预判可能突如其来的剧烈高温或低温、大风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的具体降临时间,提前做好通风降温或盖膜保温、加固出菇遮荫棚架等防范措施。
二、出菇管理欠缺科学
出菇管理是羊肚菌大田种植的关键技术,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羊肚菌的单产高低和品质优劣,羊肚菌大田种植存在着栽培地块选择不当、不适时淋水催蕾等出菇管理不科学而导致种植失败的风险。栽培地块选择和田间水分调控对羊肚菌生产尤为重要。如果采用地势低洼、土壤瘠薄、土质“板结”、排灌水困难的地块栽培羊肚菌,会因菌床积水、覆土层透气性差,出现羊肚菌菌丝因缺氧而生长瘦弱甚至死亡、出菇少甚至不出菇等问题。进入出菇管理阶段,如果不适时淋水催蕾,会出现羊肚菌原基分化数量少,长成幼菇的数量也少,甚至不分化原基问题,导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建议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且疏松透气、排灌水方便的田地作为栽培地块;种植户应根据羊肚菌生物学特性,在羊肚菌出菇不同生育管理阶段,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满足对适宜地块的需求和对温光水气的适宜需要,促使羊肚菌正常原基分化和幼菇健壮生长发育;种植户在菌床上营养袋营养物质基本转移耗尽,在淋水出菇前清除营养袋并及时实施淋水催蕾作业。
三、菌种和营养袋质量
羊肚菌大田种植存在着使用不良菌种导致种植失败的风险。菌种是羊肚菌种植的基础,菌种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羊肚菌产量的高低和品质优劣。使用种源不明、伪劣、老化的羊肚菌菌种会出现出菇不稳定甚至不出菇问题,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建议种植户使用种源清晰、具备羊肚菌菌种生产资质厂家的合格菌种。营养袋是决定羊肚菌产量的重要因素,羊肚菌大田种植存在着使用劣质营养袋而导致种植失败的风险。使用了营养袋基质配方不恰当、灭菌不彻底的营养袋,会出现因营养供给不足而出菇量少甚至不出菇、杂菌感染菌床等问题,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建议使用基质配方科学的营养袋,而且必须对营养袋灭菌彻底。
四、病菌害虫危害菇体
羊肚菌大田种植存在着因病菌害虫危害而导致种植失败的风险。羊肚菌种植栽培过程中容易受到土传病害的影响,造成原基少或不形成原基,出菇阶段常常会受到白霉病、软腐病、蛛网病、跳虫、蛞蝓等病虫危害,出现菇体腐烂和畸形现象,产生减产、品质下降问题。建议种植户选用水旱轮作的地块,减少病虫基数。播种前翻耕暴晒土壤,及时清除田间植株和污染营养袋等污染源,淋水出菇前适时清除营养袋,以减少病虫孳生;在出菇管理阶段,加强菌床的通风降湿,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对栽培地块实施水旱轮作,出菇棚架内挂置黄板诱杀害虫,以降低病菌和害虫基数。
五、盲目扩大栽培规模
羊肚菌种植存在着盲目扩大栽培规模而导致种植失败的风险。羊肚菌出菇适宜温度范围较窄,而且需要适时供给水分,在出菇阶段要求要有把控调节温度和水分的技术措施;羊肚菌大田种植属于农法栽培方式,栽培环节较多,需要较多人工,尤其在地块整理、播种和采收期需要大量人工,生产用工成本较高。有人将羊肚菌种植归纳为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的行业。部分农户只看到羊肚菌单价高,不顾自身技术水平、经济投入能力和劳动力状况,怀着贪大求多的心态就盲目大规模种植,结果因为遭遇极端恶劣气候,栽培技术不过关,经营管理失误,往往出现“种得多就亏得多,种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惨痛局面。拟开展羊肚菌种植的农户不仅要掌握关键栽培技术,还要有投资风险意识。建议种植户在掌握了关键栽培技术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财力和家庭劳动力等实际情况,开展适度规模化种植,切忌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栽培规模,最好还能参加农业种植保险,以避免或降低种植失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