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我,打碎杯子的第一感觉是恐惧”:别让贫穷变成了心穷
网上有一个这样的问答: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了贫富的差距?
其中有一个认同感比较高的答案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答主结婚没多久的时候打碎了一个杯子,她很紧张地盯着老公怕老公责怪她,没想到老公走过来关心地看她有没有伤到,然后心平气和地清理了碎片。她把这归结为她小时候家里穷,每次打碎东西都被父母骂,而她老公小时候家里条件好,所以不会被骂。
起初看到这个回答的时候我是很不理解,也不怎么认同的。
因为我小时候,家里也很穷,可我从没因为打碎杯子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被骂过,我妈只会关心我有没有受伤,有时候看到我难过她还会安慰我说:“没关系,家里有人打碎东西说明我们家人丁兴旺”。
所以我是理解不了那种就因为打碎个杯子就要被父母狠狠责骂的事,我也一直以为所有的父母都是关心孩子胜过关心杯子的。可当我把这件事跟我另一个朋友讨论的时候,我改变了我自己的认知。
原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孩子的一点小错,也不是所有的打碎杯子的责骂都是因为贫穷。
我的这位朋友三十岁了,她告诉我,她如今打碎杯子的第一感觉依然是恐惧,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如同面前马上会出现一头让你无法招架只能任它宰割的怪兽一般。这源于她小时候的经历。
她的父母,对她要求特别严格,可以称之为苛刻。她小时候别说打碎个杯子了,哪怕就是拿本书不小心掉在地上一下,书又不会摔坏,她爸都会追着她骂大半天。
因此她如果打碎了一个杯子,那真的是特别害怕的。小时候的她总觉得,她的父母会因为她打碎了这个杯子而厌弃她,不要她了。虽然长大以后她知道了这件事不会发生,但是那种恐惧感已经深入她的内心,无法去除。
更匪夷所思的是,她的家境是很优渥的。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她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也有不错的工作和薪资。所以小时候她很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会对一件物品如此心疼。后来她知道,父母的原生家庭是贫穷的,他们在贫穷中成长,延续了贫穷的习性。
他们虽然如今物质上不穷了,但是心却依然是穷的。
很多的贫穷,最后会变成心穷。但是一旦心穷了之后,即便他脱离了贫穷,这种心穷也会传递下去,影响他的子女和亲人。
什么是心穷?普遍意义上认为,心穷是一种精神上的匮乏感,一个人的内心缺乏爱、缺乏包容、缺乏善良、缺乏温暖,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心穷的表现。自己没有,也便给不了别人,这样的人,如果身为父母,那是子女的不幸,如果身为爱人,那便是爱人的不幸。
我的那位朋友,如今三十岁了依然单身。她常常说她没办法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她无法全身心去爱一个人,她也没办法去完全信任和包容一个人。她明白她自身的问题,因此她一直用尽力气去跟自己和解。可是很多时候,那种心穷的影子还是能在她身上被找到的。
就比如,一个男生请她吃饭,对她表示好感,她不会觉得那是因为她自己可爱、有魅力、招人喜欢,而是觉得那个男生对她有利可图,她觉得她自己就应该是不被爱的,别人若表现出爱她,那一定是虚伪的,是带有某种不好的目的的。
心穷的人,虽然内心会渴望爱。但是真正有爱降临的时候,她是没办法投入进去的。她内心的爱是匮乏的,既给不了别人也给不了自己。因此,即便她结了婚,也无法好好地爱伴侣,爱孩子。
话题回到那个感受到贫富差距的答主。她对打碎杯子的紧张是因为她小时候家里穷,所以她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但她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温暖的老公。这样她能够在爱情中治愈原生的创伤,不会让自己变成真正心穷的人。
可若没有这样的幸运,任由这种贫穷带来的反射延续和蔓延,她会把这种匮乏感施加于爱人和孩子身上,那么就变成了心穷。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感情和交际,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更加心穷。
所以,贫穷并不可怕,贫穷变成心穷才是可怕的。
怎么样不让贫穷变成心穷?关键是要心中有爱、有包容。家境贫穷,你可以有很多办法防止杯子被打碎,而不是要在杯子打碎了之后狠狠地去责骂孩子。那于事无补,除了增加困扰和伤害。
决定人生幸福的,除了物质,还有更重要的精神。物质贫穷,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弥补的,心若穷了,却很难弥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