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读书说|首发第一档,江科读书分享供您品赏

“江科读史会”活动筹备雨2016年9月,由于受到学校图书馆书籍限制和书目的普及性,本次读书活动以“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张之洞著作的《张之洞家书》为阅读书目,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生活的七年级同学而言,初次接触历史学科,会遇到各种困扰的问题,希望通过此次读书活动能够帮助同学们培养历史兴趣,塑造历史情怀。因此本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要目标,不以文章好坏作为评价,重在参与和表达个人观点;力争告别以往“历史课堂枯燥乏味”的印象,开辟“第二历史课堂”,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思维,开阔历史视野,拓展历史知识;并通过阅读历史书籍,了解历史名人,学习名人优秀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魅力。本次阅读书籍重在体现“孝”,学生阅读之后有很多思想的碰撞和启发,部分学生也联系自身生活,对自身进行反思,有助于同学们表达一家之观点,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以下节选部分文章作为推送《瑶湖读史》,希望可以通过,并扩散此次活动影响。

中兴硕儒

——我读张之洞家书

                   初一(1)班     饶明轩

1837年9月,贵州兴义的一间房子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时候的大清帝国正处在一种奇怪的气氛之中。京城的满族贵族安坐宝殿。年轻人们面黄肌瘦地躺在烟馆里纷纷抽起了大烟。人们自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朝上国,却不想,灾难即将降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

灾难突然在这个骄傲的文明古国头上砸下了狠狠的一锤。屈辱的条约一个接一个地签订。中国,突然变成了一块被外国人角逐的大蛋糕。面对强大的列强,清政府多年闭关锁国的弊病显现了出来。中国,已经落后了太多;中国,从此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863年,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来到了帝都北京。从南皮到京城的路,并不远。但京城的人稠物穰,却令他沉醉。不过,这并未影响他的志向——一举夺魁。之前,他的文采早已是名震天下。这次来京,他奔的就是状元的宝座。

但命运戏弄了他。因所写对策太长,他,张之洞,只得了第三。

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接受了朝廷所授的学政官职,辗转各地,开始为国家推荐人才。一边动笔,写起了他的几封家书:

“因考近日所习知深思者,发挥无遗,一时纵笔所至,不能自休。”

“跪请金安,男之洞百拜。”

懊悔,在他的心间荡漾。更多的,是难言的愤慨。

在几年的从政经历中,他逐渐成为了清流派首领,一心一意地为治理这个已经腐朽残破的国家而出力。从任山西巡抚时,他闻知山西吏治的黑暗,一心整顿,颇得民众的爱戴。他提及“积极备防”,有力地加强了国家的边境守备。仕途上,他一路绿灯,与贪心不足的俄国人交涉时,他义正言辞,保护了国家利益,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声望

看似一切蒸蒸日上时,又一场变故却降临了。

那天,他送自己的妻子回去,却不小心将其踢死。

他“惶恐”,惶恐子祥兄来搞事情;他悔恨,悔恨自己的失足。但,人已经被他失足踢死了。妻子的家人百般责备。他的父母尽心尽力地调理好了矛盾,才使他不至于遭到牢狱之灾。大难过去的他,感激涕零。

“跪请金安,男之洞百拜。”

信尾的话依旧,但不知道这次的其中,又增添了多少自责与酸楚。

他认真地处理政务,继续为国家出力。

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在主导了胜利的镇南关大战之后,他的儿子长大成人了。但社会上的形势却大变。人们在几十年后的郁闷后,终于找到了一条路:他们不再对清政府抱有希望,而选择了推翻现有政府。

我相信,张之洞的心中,一定有过挣扎。但是,从小扎根在他心中的儒道忠君思想,让他可以预料地选择了大清。

他劝诫他的儿子,远离那些革命党的人士。虽然,他曾经做过一个力图维新的官员。但这次,他没有。

张之洞既是一个革新派,却也是一个深深的守旧者。他为国家悲痛,他关心父母和家人。他孝道,他也却终于被时代的浪花冲进了时光深巷。作为一个中兴重臣,他的名字却鲜有人记得。那一封封给儿子的劝诫,父爱,君臣情,细读那么令人动容。尽管这动容,略看有些粗糙。

1909年,大清灭亡前两年,张之洞去世。享年72岁。

晚清第一功臣——张之洞

    初一(2)班   应斯容

读完《张之洞家书》,我对张之洞这个人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从多种渠道去了解张之洞这个人,才发现他的功绩如此之大,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人称张香帅,自号抱冰老人。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张之洞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总督衙门有一挑水人听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人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张之洞对武汉的打造,初步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湖北经济也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正确的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野心,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并历史性的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观点:“战即不能胜,岂可尽扫诸军?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指出:“自古乱民无以御敌,流言焉能兴邦”;“以中国之力与八国启衅,不败不已;八国乃联军入华,不胜不休”。由此可见,张之洞的爱国报国的意志十分坚定,这种意志在当时的清朝也是不多见的。

“天下艰巨之事,成效则俟之于天,立志则操之在已民。志定力坚,自有成效可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为南疆抗法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武汉成为中国近代重工业基地的奠基人;他兴建了贯穿中国的大铁路,兴办的各种学校和新式军队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张之洞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读《张之洞家书》有感

初一(1)班      高婷

当书的最后一页合上,这也意味着,这本充满真情实干的话语的书,这本让人感慨的书,这本拥有大智慧的书,这本《张之洞家书》,看完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张之洞是个孝顺的孩子。

几乎在每一封家书的末端,我都会看见一句话:“特此恭敬地禀告,跪请父母大人金安,儿子张之洞敬拜上。”这样,难道还不够体现出他的孝吗?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张之洞寄给父母的家书里,每一封都有对父母的问候。在书信里,还经常会看见什么“问候母疾”或者是“问候父病”。而在于父母意见不同时,则会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加上一句:“孩儿不胜惶恐,所言之事荒唐悖谬,还请父母大人宽恕。”从这些种种细节,都足以看出张之洞的“孝”。

在这本书里,有一封家书是令我大吃一惊的并且有些不满,那就是“报告丧偶”这一封信。

这封信先讲了丧偶的原因——是因为小孩与妻子产生争执,然后张之洞一时愤怒,失足将妻子踢倒了,导致“在今天凌晨丑时亡命”。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有些不满的。再怎么产生争执,也不至于失去一条人命啊!况且那还是为他生了一个孩子的妻子。“心思鲁莽火气旺盛”,这样的人做官,能做好吗?要先治好家,方才能治天下。

而且在这封家书里,是先写了子祥内兄听到她妹妹被踢死一定会兴师问罪,才写了自己的罪过,自己的愧疚。张之洞是先想着自己家的利益,才想到情感吧!

“对上而言,无颜以对夫人,对下而言,也无以告慰死者。”这是张之洞的原话。当时的他恐惧、惶恐。到底是害怕自己妻子的死亡,还是害怕子祥内兄来找事情?

不过,在当时那个时代,把利益看得比爱情重也不足为奇啦。毕竟那个时候,人都已经走了,再自责,再叹息,也挽回不了。这样想,似乎张之洞也不是那么过分,反而是个拎得清的人。

再说了,在“拒绝订婚”这一封家书,张之洞就因为没有服满丧期,不违背诺言为由,想拒绝订婚。这是当然,前妻的丧期还没满,就忙着续弦,于天理,于情分而言都说不过。张之洞重情义,不愿辜负逝者,希望活着的或死去的人都能心安。他这一种精神,我很是欣赏。

书末还有几封“与儿子书”,都可以品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牵挂,亦或是谆谆教导,似乎张之洞的成功也不足为奇了。

张之洞,字香涛,多次担任督学,后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革命新派主要代表人物。清代十大名臣之一,更是一代硕儒。他的成功,包含了有“孝”,有毅力,有对知识的渴望,有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还有那份重情义。这样看来,《张之洞家书》也是一本成功秘籍,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