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期】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5章》孔子在困境和险境中因何每每提及“天”?

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5章》孔子在困境和险境中因何每每“天”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畏于匡”的“畏”字,指拘禁。“匡”,是地名。“畏于匡”,就是在匡地被拘禁。“文不在兹”的“文”字,指礼乐制度,或文化。“兹”字,是这里的意思,孔子指自己。“后死者”,也是孔子自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匡地被拘禁,他说:“周文王死后,周代的礼乐制度、文化遗产,不是都保存在我这里吗? 天如果要让这种文化灭亡,那我这个后死者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如果不让这种文化灭亡,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怎样理解孔子说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呢?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自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匡这个地方,匡人曾受到过鲁国权臣阳虎的掠夺、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虎,将他围困。孔子在此危难之际说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样的话,表明他自觉担当传承西周文化重任的使命感。孔子自信地认为,我之所以能够保存和掌握周代的礼乐制度、文化遗产,是天命使然,天不让这种文化灭亡,因此,那匡人就不能把我这个传承者怎么样。

《论语》多处记载,孔子在困境和险境中,总是提到“天”、“命”或“天命”。他的天命观是指人力所不能及的因素。对于天命,孔子的内心世界复杂而充满矛盾。有时,他会感到无可奈何。例如,当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时,他悲痛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当他的另一位优秀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的冉伯牛得重病危及生命时,他惋惜地说:“这是命呀!这样的人竟生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生这样的病!”(《论语·雍也》)有时,他也十分自信,相信自己所行之道符合天命,在这一点上建立起坚强的信心。例如,本章中当匡人围困他时,他以西周文化的传承者自任,并说:“天如果不让这种文化灭亡,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同样的,当宋国的司马桓魋要杀孔子,弟子们劝他“快点跑”的危急时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天把仁德赋予了我,那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对于命,孔子认为人力所不能及;对于仁,孔子又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去做,就可以做到。“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都是他相信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他身处乱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聚徒讲学,把中华文化传播到普通民众中去,都表现了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强不息奋斗精神。

关于孔子对待“命”与“仁”的态度,钱穆先生之子,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有如下独到的解读:他说,孔子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但又不得不承认天命;他强调知命,但又不是消极地听天由命;以知命为精神支柱,不放弃为仁的主观努力,这是孔子思想中矛盾而又统一的两面。

附:

【原文】

9·5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②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③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释】

①畏于匡:在匡地被拘禁。畏,拘囚。匡,地名。②文不在兹:文指礼乐制度,或说文化。兹,这里,孔子指自己。③后死者:孔子自称。

【译文】

孔子在匡地被拘禁,他说:“周文王死后,周代的礼乐制度文化遗产不都保存在我这里吗? 天如果要让这种文化灭亡,那我这个后死者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如果不让这种文化灭亡,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