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子,一场及时雨!救下中风、脑梗先兆之人,请你品鉴
本文理论依据:《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病?
我说,只要你认真学习中医,脚踏实地做几年临床,你就会发现,中医从来不治病。
对方呆住了——既然中医不治病,那它还有什么意义?
我说,中医从来都不治人身上的病,而是治生了病的人。
中医眼中,没有西方医学那么多疾病的名字。中医看到的,只是人。它从人的整体角度出发,去调整这个人的状态。人好了,病就好了。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没关系,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吧。
话说我在跟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我陪我老师下到村子里做巡回医疗服务。其间,我们遇到一个农村小老头。他看上去应该不到60吧,微胖,面色比较红。他看到我老师以后就说,最近这半个多月来,他已经连续出现两次“一侧身子”不好使的现象。每一次发作,都持续几分钟,但很快就好了。发作的同时,他会止不住地流口水、说话不利索。
幸运的是,这两次,都是他在家中发作的。当时家里头有人。他担心,如果下次在田里发作,身边也没有个人,又恢复不过来,那可怎么办?
我老师听完,当时就警觉了,让我给老人家量血压。这一量,血压果然高。
我老师诊脉,发现脉象弦滑,舌红苔黄腻,言语间喉咙里面有痰声,比较重浊。他当即嘱咐——请务必警惕中风发作。现在你身上的症状,是小中风。小中风来几回,就容易变成真正的不可自行恢复的中风。当务之急,最好到上级医院做细致检查,需要住院就住院。如果去不了,暂时可以先用中药来安稳一下。
于是,我老师就写了一个配伍:制半夏8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枳实9克,竹茹9克,桑寄生、钩藤各15克。每日一剂,用清水浸泡药物30分钟,煎煮沸之后再文火慢煮20分钟,二煎一共取药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
事后,我还问老师,这人眼看着要中风了,这方剂能救急吗?
我老师略略思索地说,这个是验方,能把这个人调过来。这个人只要一调回来,离中风就能远一点。
结果,令我难以置信的是,这个人就是凭此方,今后再没有过小中风发作。一直到最后,我和我老师离开了那个乡镇,他都没有复发过。
这是怎么回事呢?回到我开篇提到的问题——中医从来不治病,而是治生了病的人。
这个患者,虽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其症状和缺血性中风的小发作特别相像。但是从中医角度看,他这个人出现的是风痰上扰的问题。什么意思?你看他,舌苔腻,体态胖,喉中有痰,脉象弦滑,说明他体内有痰啊。痰浊这个东西,日久化热,于是就有了痰热之象。你看,它舌苔腻而发黄,舌红,这都是有热了。痰热郁久,就化热生风。再加上他年事渐高,肝肾不足,肝风夹杂痰热之风,一起“刮起来”,这就成了风痰上扰的状态。他的诸多症状,就是这么来的,中医可辩为风痰上扰。
这个时候怎么办?我老师用的办法,就是清热化痰。那里头,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都是化痰的。钩藤清热熄风。桑寄生补肝肾之虚。就这么简单。我老师说,这也是业界老前辈的验方,流传广泛,对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证属风痰上扰者比较适合。
所以你看,中医并没有去治病灶。老实讲,中医也确实看不见病灶在哪里。但是中医换了另一条路——我既然看不见你,那我就不看了。你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你的身体一定出现了偏颇,有了身体的内环境的整体偏差,才孕育了你这个病。既然如此,我把你的土壤解决掉,让你不具备这个身体内环境,病还能生长起来吗?所以,中医就去熄风,就去补肝肾,就去化痰清热,用这些方法来治生了病的人,从而把人身上的病去掉。
这就是智慧啊!
我说了这么多,你明白吗?
文中配伍,读者最好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辩证准确很重要。专业人士,拿去做个参考,为日后的实践拓宽一点眼界。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