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学的角度看为什么要破除形式主义
与孔子不同,王老师出名的时候已经是朝廷官员,因此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朝廷官员,因此当时在官员中也形成了一股学习心学的风气,在《传习录》里,零零散散也会出现一些陌生的名字,有一个年轻的官员名叫郑朝朔,他的字很独特,字一初,广东揭阳人,后来当过监察御史,为官的事迹不太清楚,但是却因为爱提问在《传习录》里留下了名字。
有一天,郑同学去拜访徐同学,正好遇上王老师,于是便向王老师请教:“我觉得老师说的不对,至善也有需要从具体事情上寻求的内容”。估计当时王老师一听就乐了,于是他说道:“至善是你内心的标准,怎么能从外在去寻找呢,你举几个例子,咱们探讨一下。”
郑同学说:“就拿侍奉父母这件事来说,怎么关心他们的冷暖,怎么照顾他们的生活,这个应该有个标准,才能算是达到至善,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老师说得不太好”。
对此,王老师倒也好心态,解释道:“你要是只讨论这个标准,一天两天就说完了,不就是定个标准,搞个流程这档子事儿么,这有啥可纠结的?这压根而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关心父母的时候,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顺应天理才行,这点儿事儿上升不到学术讨论的范畴,在这上面下功夫,你就跑偏了。”
看着郑同学略有迷茫的脸,王老师继续说道:“你这种问题并不是个例,所以之前圣人老是强调要保持专注,不能让心跑偏。你现在的问题就是跑掉了这个方向,孝顺父母远不在于这些形式化的东西,不是见面就要磕几个头、回家带上几套礼物、空调要固定开到多少度这些事儿,而是在内心要关心父母、尊重父母,天气变了要关心他们有没有适时增添衣物、经常性回去看看他们,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少让他们担惊受怕,这才是为人子女该干的事儿。而不是把孝顺父母当成是演戏,搞得热热闹闹,全是给外人看得,父母从主角变成了配角,那这就是纯扯淡了,演得再好能有毛用。”【此节王老师用很形象的言语,解释了孝顺父母应该怎么做,讽刺那些只知道作秀而内心完全不懂的孝顺之根本的人,说那些人是优秀的戏子,演得特别好,恨不得能拿个影帝影后的大奖,但是归根结底,就是演戏,没有任何的实质性作用】。
心学在观点上有很类似与佛教禅宗的表述,也讲求“明心见性”,不追求形式上的高大上,更偏向于精神上的精准明,就是要通过破除外在形式上的枷锁,让内心回归其原本的面目,让事务变得更加纯粹,要知道,形式主义的流弊不仅仅摧残个人,也会拖垮组织,当形式成为考量事务的标准,那么离衰亡的结局就不远了。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本节为《传习录》上卷《语录一》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