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26)|大玉戈

大玉戈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长94厘米,援长48.8厘米、宽11厘米、厚1厘米

文物年代:商

出土信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馆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商周时期,统治阶级往往将玉器视为权力、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视玉为宝物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故琢磨了许多璀璨夺目的玉器佳品。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商代大玉戈,温润光洁,色沁自然,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玉戈之最大者,堪称“玉戈之王”。

这件商代大玉戈,出土于武汉黄陂商代盘龙城遗址李家嘴3号墓,扁长形,青黄色,蛇纹石玉质。长94厘米,援长48.8厘米、宽11厘米、厚仅1厘米。戈的援部(刃部)略呈弧度,尖削锐利,中脊,直内,后端饰以圆形小孔,在使用的时候以绳子穿过圆孔,将玉戈固定在木柄之上。整件器物用玉石片仿铜戈式样精心琢磨而成,表面平整光滑,器型体薄而扁,端整大气,玉质精细温润,纹理细致,线条流畅。通体琢磨精致,光润晶莹,显示了商人高超的琢玉工艺,作为随葬的珍贵器物,这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显贵的一种标志。

戈本是商、周时期盛行的一种青铜兵器,与青铜矛和青铜钺的刺杀、斩杀不同的是,青铜戈主要用于钩杀敌人。以玉为戈,则始见于4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时期的墓葬。由于玉石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考古发掘也证明出土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是一种仪仗礼器。

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冈期。这一时期的玉戈形制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多在30厘米左右,一般无纹饰。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礼玉六器

中国是礼仪之邦,尤其在古代人们特别注重礼节性的东西。因此古人在行使礼仪的时候具有专门的礼器,礼玉在玉器史上显的更为重要。人们将玉器分为佩玉、礼玉、葬玉等类型。礼玉即古代用于祭祀、朝贡与交聘等仪式上使用的玉器,此类玉器以奴隶制度的殷商、周等朝代为盛。《周礼·春秋·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是为“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六种。

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不是正圆形而呈扁圆形的。与璧同一类型的还有“瑗”与“环”,三者形状相同,区别仅在中间孔的大小,孔大的叫“瑗”,孔小的是“璧”,孔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环”。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多素璧,少数有弦纹,器形比较粗糙简单。商周时代的玉璧,形制也不规则,内外大都不够圆,也多是素璧无纹饰。春秋战国时的玉璧,则相当规整,且有谷纹、蒲纹、兽纹等纹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趋精细,大量出现谷纹、乳丁纹、蒲纹、云纹、兽纹等各色纹饰。汉以后至宋元时代,玉璧不多见。明清两代重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

作为礼器的玉,在《周礼》中只列有苍璧、谷壁与蒲璧。苍璧为青色的素璧。谷璧即为谷纹璧,蒲璧则为蒲纹璧。谷纹形如“の”,到战国时期发展为“,”,其形状更像发芽的种子,所以它应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形成近乎六角形的纹样。蒲纹从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来,也是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周礼》中列有的谷纹璧和蒲纹璧外,存世玉璧的纹饰种类还有很多,如:乳丁纹、云纹、兽面纹、龙纹、螭纹、鸟纹等,这些纹饰大多在佩饰器和丧葬器中见到。其中乳丁纹和谷纹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突出的圆点,取名“乳丁”,正含有感怀生命起源的涵义。其他纹饰大都随形取名,或抽象,或具象,各个时代又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璧虽是古代的主要礼器之一,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能作装饰之用,或佩饰在身,或悬挂在墙。在古代,因为璧是圆的,有和平的含义,所以它还是一种和平的象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里,沛公刘邦逃走,张良以璧送之,就是报平安的意思。近年来,在开掘的古代墓葬中也发现很多玉璧,这些玉璧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还有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之用。

为一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外部常与几何纹饰。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琮的大小规格与其主人地位应配称,可知为古代仪礼之器。玉琮盛于新石器时代至殷商,如江浙一带良渚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琮就最有特色和最著名,其中有的还雕有兽面纹饰。汉朝以后,玉琮极少出现,至明清复有仿古玉琮出现。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琼,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上尖端为三角形,身为长方形的玉片。由于形状似武器,不少专家怀疑它是否为礼器,《周礼》记载的多种类型的玉圭,也未曾有过出土。玉圭在殷墓中就有出现,最盛行时为周代,其后直至明清均有制作。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勤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祖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把圭的上端斜着削去一道斜边,剩下的便是璋的形状,所以《说文解字》称:“半圭为璋”,郑玄说:“半圭曰璋”。

璋的种类,《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五种。赤璋是礼南方的玉器,由器名看应是红色的玉璋。大璋、中璋、边璋应是以尺寸的大小为别,《周礼·考工记·玉人》己它们的尺寸是:“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天子以巡守。”又云: “牙璋、中璋七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所记尺寸颇为混乱。那志良先生在《中国古玉图释》中根据镇圭长一尺二寸的记载,推断大璋的尺寸应同镇圭,《周礼》中遗漏了“尺二寸”三字。但两处所记中璋的尺寸也不一,不知何故。根据《周礼》所记,璋的用途有以下几种:一、祭祀南方之神(赤璋——;二、天子巡守,祭祀山川(大璋、九寸中璋、边璋);三、诸侯聘女(大璋);四、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牙璋、七寸中璋);也许中璋的形制本就有二:九寸的“天子以巡守”,七寸的“以起军旅”。也许璋的形制本就不那么严格,因为根据《周礼》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大璋起码应是九寸,九寸大璋用以诸侯聘女,七寸谷圭用以天子聘女,可知九寸大璋还不如七寸谷圭等级高。

璋也极易和刀形端刃器相混,究竟怎样的形制才算真正的璋,哪些情况不过是刀形端刃器,还有待考古学家和古玉器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一种刻有虎纹或雕成伏虎形的玉器。中国古代视虎为百兽之王,对它的印象最深,因而用玉石雕琢成虎形,或在器物上雕琢虎纹,是极常见的现象。但究竟怎样的才算玉琥?也有不同的意见。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就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为玉虎”。这就把虎纹器和有孔的虎形器都排斥在琥之外。

琥除祭西方之神外,还有发兵之用。《说文解字》:“琥,发兵瑞玉,为虎文。”白虎在古代作为西方七宿之总称,本就有“主兵”之说。《后汉书·郎颐传》:“罚者曰白虎,其宿主兵。”李贤注:“《天官书》曰:‘参为白虎……下有三星,曰罚,为斩艾之事。’故主兵。”因而琥作为礼西方之神白虎的礼玉,具有“发兵”之用完全是可能的。

与六器中的其他五种礼玉相比,“琥”是最写实的,其他玉器则都是抽象化的几何图形,唯独“琥”,即使图案化了仍看得出虎的造型。琥的表面的纹饰,多以云纹为主,由云纹变化而成各种屈曲的形式;也有条状纹、节状纹、鳞纹、谷纹、乳丁纹等。

一种弧形的玉器。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璜虽为弧形,也呈现多种风貌,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璜,就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

璜的用途,一是前引《周礼》中所说的,“以玄璜礼北方”,即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一种龟蛇相缠之形的神,璜的形状似也是将其高度抽象化后的结果。璜的更广泛的用途是作佩饰之用,这从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而这种用途的璜已从礼仪玉演变成装饰玉了。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中小型璜为佩饰玉。

璜的纹饰,一般两端各雕成兽头形,以龙头、虎头为多;也有一端为头、一端为尾的,有龙形、鱼形等。璜的表面则有雕成鳞纹、云纹、鸟纹、三角纹等。没有纹饰的璜也不少,从出土实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的璜较多没有纹饰,但也不是绝对的。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古玉礼器详谈之——玉琥

    古人所说的"六瑞",分别应该是"壁.琮.圭.璋.璜.琥",六种玉器的总称. 其他几种每天一篇的文字都已经分别介绍了其特点和鉴别的区别: 早期的琥都是以圆雕的造型 ...

  • 揭秘古玉界的“一桩悬案”!藏在玉器里的秘密!

    周礼用玉"六瑞说"由来已久,但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实物资料的问世,对此质疑之声日益强烈. 如有人根据考古数据,提出周代礼仪用玉只有圭.璋而已,并不存在六器. 古玉专家栾秉璈先生在其&l ...

  • 通天彻地随君子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物质成果之中,玉器文化算是其中比较独特的分支,与西方和其他地域的珠宝文化完全不同,最大特征是蕴含着更为深厚的精神寓意和人文情怀. 远古玉器大约兴起于新石器与青铜器时代之间,中国人常说 ...

  • 禁出文物(039)|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年代:西周 文物信息: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 出土信息:1979年出土于陕西淳化县 馆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 淳化大鼎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 ...

  • 禁出文物(019)|铸客大鼎

    铸客大鼎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113厘米 口径87厘米 文物年代:战国 出土信息: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今属淮南市谢家集区)出土 馆藏地点:安徽省博物馆 铸客大铜 ...

  • 带你认识195件禁出文物

    前段时间,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单方面借给日本展出,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文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集艺术.历史.精神 ...

  • 禁出文物(101)|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厘米 物年代:宋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 ...

  • 禁出文物(099)|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水墨,纵25.9厘米,横143厘米 物年代:南宋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绢本,淡设色, ...

  • 禁出文物(090)| 卫贤《高士图》卷

    卫贤<高士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识,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quo ...

  • 禁出文物(089)|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 ...

  • 禁出文物(088)|胡瓌《卓歇图》卷

    胡瓌<卓歇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卓歇图>卷,五代,胡瓌作(传),绢本,设 ...

  • 禁出文物(087)|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40.3厘米,横70.5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此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美术史上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