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九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无唯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此章名曰:守啬者生
啬为何义?农有耕作,是谓稼啬。稼啬先要重地,重地可谓尊道,视田地之本耕作,不滥施人力,重地有爱惜之意,是谓耕作之善。稼啬需适时而为,适时而为可谓无为,稼啬需俭省珍惜。俭省珍惜是谓耕作之道。治国,爱民,修身,以稼啬为喻,道同也。
啬,有节俭护惜之义,治国者,爱民守道,无知无欲无为,有啬之意;爱民者,视民如父母,爱惜有加,有啬之意;修身者,抱朴守一,固精养气,有啬之意。
看老子以啬为喻,论治国,论爱民,论修身,如何论之。
经文以喻开篇: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之治,可作爱民之爱讲,可作修身之修讲,可作治国之无为而治讲。事天,守天道,事奉天道。
老子说,治国爱民修身,应守天道,守天道,没有什么比行“啬”更方便更有意义的。
下面一句,解释啬为何物。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
什么是啬,啬就是早服,早服是厚积大德。
老子说治人事天,不管是治国还是爱民,还是修身,抑或尊重天道。最好的方法是节俭爱惜有加。人有如此大德,就是深有的厚积之德,所谓早服,实际上是说,人有节俭爱惜之心,是一种深挚之德,这种节俭爱惜之心,是人最根本的明德。在此明德之上,守大道,有大德,则是厚积明德,节俭爱惜是明德之本。所以,老子重“啬”。
看下面老子如何说重积德之妙用: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重积德,俭让为德之本,德之厚,是在俭让之上厚积容、公、正、廉、朴、静,知常等,是谓重积德。有如此厚德,就无所不克,无所不能。
无所不克,无所不能,能让我们知道,厚德之修养是没有极限的,没有最高之顶,也没有最深之底,生有涯,德修无涯。深修厚德,可以治国爱民。以道治国爱民,可以长久。
中国有以俭养德之说,其实是依老子在这里的论德而来的。
最后,老子说: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什么是深根,俭(啬)是德之本,再积以厚德,其根更深,是谓深根,就是说,以俭为本,厚积善德,可以使德更深厚。固蒂,蒂为果之结,连接果与枝茎的部分,这也是比喻说,厚积德,使善德之果更稳固,常恒不摧。
久视,视,指的是治理,厚积善德之人,可以长生不衰,可以长久理国事,爱众民。厚积善德是其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