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孩谈恋爱了!中美爸妈反应大不同

虽说中美两地都重视父母对另一半的意见,但在看待和处理感情关系上,却有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

中美家长如何面对子女恋情?

中国情侣交往时,会有一个步骤叫作「带回家给父母看」,无论是纸包不住火,还是遭亲友催婚许久,都意味着这段感情的一个里程碑,并且往往表示,再过不久的将来,就有结婚准备了。美国却非如此,孩子经常才交往没多久后,就会把另一半带回家吃饭,但父母或亲友都不会认为眼前这个男孩或女孩,就是孩子未来步入礼堂的对象。

美国妈妈V 向我解释:「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刚开始交往,就带回家给我看。不论最后他们有没有结果,都是交朋友的人生经验。我宁可他们让我看看正在交往的朋友,也好过他们偷偷藏起来,分手难过时独自疗伤。」

相较于V 妈,我的虎妈的论调就完全相反,她和很多中国妈妈一样,认为一旦和男方坐下来吃饭,就代表已经准备要接纳他。我和C 交往前,曾与一任男友交往了3 年多,在交往期间,虎妈连一餐饭都不愿意坐下来和他一起吃。我总纳闷,或许虎妈是不够认识他,有一天虎妈会跟我一样,看到他的好。

不得不说中国文化有趣之处,在于父母有话都不爱直说,喜欢用其他话语迂回暗示:

「你们都还年轻,慢慢来,不要急。」(真心话翻译:我不喜欢他,很担心你们生米煮成熟饭,搞到我不得不接纳他)。

「年轻人要多看看、多点体验比较好。」(真心话翻译:但愿他只是你生命的体验之一,体验完就可以从你生命中滚蛋了)。

「人生是你们自己的,无论做什么选择,我们都尊重。」(真心话翻译:我其实不同意你的选择,但不想和你撕破脸,才不得不尊重)。

「我觉得他还好,但我会保持客观,不会反对你们交往。」(真心话翻译:但我也不鼓励你们交往)。

现在回头看,觉得我当初真是好傻好天真,一股脑忙着谈恋爱,也卯足全力希望家人接纳他。对于亚洲人而言,谈恋爱不只是和你的对象谈恋爱,而是和整个家族一起谈恋爱。

过度保护,让孩子太晚懂「爱」

说到底,暗示已经是相对温和的方式了,亚洲文化常教育孩子必须重视父母的意见,对两性话题又趋于保守,大都禁止孩子进大学前谈恋爱,一上大学后又立刻鼓吹孩子交男女朋友;同时,父母也不希望孩子犯错,最好能一步到位,甚至喜欢帮忙定下标准、鉴定孩子的对象,大都以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为主要考量。当遇到父母不认可的另一半,有些父母就会用「我是为你好」、「听我的就对了」等理由反对。

小咪是我在求学时期认识的室友,有个交往多年的远距离男友A 男,但小咪对对方早已没有感觉,却不知怎么开口说分手。按捺不住寂寞的小咪开始劈腿班上的B 男,脚踏两条船的情况之下,最后B 男耐心和爱心被磨光,彻底离开小咪,小咪才发现自己的真爱是B 男,鼓起勇气和A 男分手。当时的我老纳闷,课业表现顶尖的小咪,处理起感情事却像个中学生般不成熟。后来我才明白,小咪的父母努力栽培她念书,却从没给她机会教她如何谈恋爱,而那位A 男,就是小咪的第一任男友。

适时表达意见,尊重个人选择

在美国长大的女孩,从小便要学会分辨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什么,甚至连「喜欢」都有分好几个词汇,来表达不同等级的喜欢,比如被一个人喜欢到叫「Crush」;和这人在一起很开心,是「Like」;而真的觉得能够把心交出去,才用「Love」。

从中学开始,两性就有许多交流的机会,像毕业舞会、女生邀男生参加的舞会等,年轻清纯的交往,大部分父母都会给予认可。这之中当然会在感情上跌跌撞撞,父母并不会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是扮演鼓励的角色,帮助孩子学习做该做的决定。当然,这也代表父母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心脏,看着孩子历经心碎和成长。

长大成人后,父母或许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却鲜少会介入孩子的感情生活,无论孩子面临一段成功或失败的关系,都必须自己去经历和学习。心理学博士黛博拉.桑德拉(Deborah Sandella)说:「谈恋爱是让你学习了解自己、了解你的心、你的灵魂和你喜欢的伴侣是什么样子。谈恋爱是以你为主,不是你的父母。」

后来我和虎妈聊起我的前一段感情,虎妈坦承,她当初心里七上八下,怕我真的决定嫁给一个她从各方面看都觉得不适合的对象,怕我会踏入一段她很确定绝对不会美满的婚姻。但我感激虎妈的放手,并且在我和前男友分手后,陪我走过人生最低潮的一段时间。也因为这一段失败的感情,让我明白知道自己要和不要什么,才能让我遇到C 之后,格外珍惜。

我和C 交往一个多月后,我的父母就和他见面;交往一年后,C 就被邀请去参加我兄长的婚礼。期间吃饭更是吃了好几回合,数都数不清。连我和C 吵架时,虎妈居然都站在这未来女婿那一边。

我这才明白,遇到对的人,大部分的父母会抢在前头让你知晓:看你得到幸福,他们比谁都开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