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咳”临证心悟张明利 

张明利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编者按:“六腑咳”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云:“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指出咳嗽的证治当辨“五脏六腑”,不可仅仅见肺治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明利师从河南中医学院李发枝教授,跟师数年,深受启发,将其临床在老师启发下所治“六腑咳”验案总结成文,今起本版将陆续刊出。

经文:“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咳甚则长虫出。”

案例:李某,男,42岁,素体较瘦。自诉咳嗽二月余,遍服西药抗生素,并服中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剂30余剂,效不显著。症见:咳嗽痰少,胃脘痞闷,恶心欲呕,面色萎黄,食欲尚可,但食后腹胀,大便略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问及易患口腔溃疡否,答曰“几乎每月均患”。辨病为胃咳,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肺气不利。处方:半夏3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党参10克,生甘草15克,款冬花15克,杏仁10克。3剂,水煎服。服后咳嗽明显减轻,口腔溃疡已愈。上方再服4剂,咳嗽痊愈。

按:患者初为外感咳嗽,前医过用寒凉,失于宣达,伤及脾胃,寒湿内生,湿久蕴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出现胃脘痞闷、恶心欲呕、腹胀、便溏之症。吾师总结此类寒热错杂之证有一个典型的临床特征:易患口腔溃疡。故方选张仲景之甘草泻心汤加减。关于甘草泻心汤,《伤寒论》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从上可以看出,外感病误下或过用寒凉所产生的脾胃系统的变证,尤其是寒热错杂证,当首选甘草泻心汤,还须加入利肺气之品如款冬花、杏仁等,疗效更为显著。笔者临证凡见“咳而呕”即可诊为胃咳,不必有“咳甚则长虫出”之症。

经文: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病例:黄某,女,3岁。代诉发热,咳嗽,食纳欠佳4天,经用罗红霉素、阿莫西林等西药效不显著。刻下症见:发热,咳嗽,喉间痰鸣,尚不会咯痰,鼻流黄涕。体温:38.5。舌质略红,苔薄黄。按其右上腹,则患儿哭闹。问及大便,家属曰:3日无大便。辨病为胆咳,证属太阳、少阳合病,胆胃不和,肺气失于清解。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6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麻黄3克,杏仁3克,生石膏15克,谷精草12克,辛夷花3克,甘草3克,生姜3克。2剂,水煎服。患儿服一剂则热退,大便通,鼻涕少,可稍进食,仍咳。

二诊:上方去枳实,加前胡6克,川贝3克,研粉冲服。5剂,水煎服。药后病愈。

按:此案患者症状有两个特点:一是发热,右上腹疼痛;二是咳嗽,鼻流黄涕。患者并无“咳呕胆汁”等《内经》所言典型胆咳症状,为何仍按胆咳治疗?《金匮要略》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患儿发热,右上腹疼痛,显系胆府郁热,故选方大柴胡汤加减。患儿咳嗽,鼻流黄涕,属“鼻渊”范畴。《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说明鼻渊可从胆经郁热论治,这是因为胆经经过鼻的缘故。大柴胡汤是胆经的主方之一,吾师治疗此证,常加谷精草、木贼、青葙子、辛夷花等味,疗效甚好。故笔者随证加谷精草、辛夷花,并合麻杏甘石汤,以加强肃肺、清肺之功。本案前后仅两诊,共服药7剂而愈。笔者认为胆咳之证,未必都按“咳呕胆汁”来解释,临证贵在变通、灵活。笔者临证见发热,咳嗽,流黄涕者而以“胆咳”治效者,不胜枚举。

经文: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病例:周某,男,65岁,原有慢性支气管炎10年。此次发病缘于3个月前不慎受凉,致使咳嗽加重,前医给予抗生素、清热类中药,咳嗽曾一度减轻。近1个月咳嗽次数增多,夜间为甚,但咳声不扬,痰液稀薄不多,患者尤感痛苦的是夜里咳嗽时容易大便失禁。刻下诊见:咳嗽,气短,语音低微,咳痰不多,质清稀,时有流涎。望其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薄白,诊其脉沉弱无力。询知患者微恶风寒,小腹不温,平素容易汗出。辨病为大肠咳,证属肺气不足,肠寒不固。处方: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款冬花15克,白前10克,半夏12克,五味子10克,乌药10克,干姜12克,赤石脂30克,炙甘草10克。4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减轻,已经不恶风寒,小腹觉温,汗出不多,咳嗽时偶有大便失禁。效不更方,继服7剂。

三诊:症状皆减。原方减去乌药,加乌梅12克,改干姜为15克。7剂,水煎服。药后病遂告愈。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咳嗽伴见大便失禁,符合“大肠咳”的范畴。关于大肠咳的成因,笔者认为,因为风寒久羁,加之寒药杂投,肺气亏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足,则大肠气亦虚弱,日久肠寒不能固涩,则咳时遗屎。明代医家王肯堂提出用桃花汤治疗本证。桃花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方由赤石脂、干姜、粳米组成,原治脾肾阳气衰微所致的久痢。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中也载有“赤石脂:咳则遗屎,同禹余粮煎服”。笔者案中以桃花汤合玉屏风散补益肺气以助肠气固涩之力,更加止咳之品,实践证明其效专而力宏。因患者小腹不温,故加乌药温散肝经寒邪。方中防风、五味子、乌梅、炙甘草四味实际上是当代名医祝谌予的“过敏煎”,笔者临证对过敏性肠炎、过敏性咳嗽用过敏煎加减多效。

经文: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病例:闪某,女,46岁,感冒后咳嗽3个月。胸片示:肺纹理略粗,余无异常。来诊时出示前医病历,知其遍服止嗽散、三拗汤、定喘汤、二陈汤之类,罔效。刻下症见:咳嗽频作,咳痰少,咽喉微痒,乏力懒言,咳嗽白天较重,夜间反轻。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微腻,脉弦细。诊毕,患者嗫嚅告诉笔者,白天一咳嗽就要小便,稍不及时则会失禁。遂辨病为膀胱咳,证属膀胱失于温煦,气化不利。处方: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桂枝12克,泽泻30克,车前子30克,款冬花15克。3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减轻,小便失禁减少,咽痒如前。继以上方桂枝增至15克,加荆芥12克,防风10克。7剂,水煎服。

三诊:遗尿不作,咽痒愈,偶有咳嗽。以止嗽散原方5剂,药后病愈。

按:本案特点:一、中年妇女,二、咳嗽无痰,三、咳嗽伴遗尿。笔者临证所见,一般中老年妇女长期咳嗽多伴见遗尿,不过由于患者羞于启齿,医家若不追问,则易疏忽。对于此种咳嗽,可按《内经》膀胱咳治疗,方用五苓散加减。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其病机在于“气不化水”。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或遗尿等小便异常之证。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老中医擅用五苓散治疗遗尿、多尿、少尿、尿崩症等。吾师李发枝教授治疗小儿外感腹泻,以五苓散加减,每获奇效。笔者临证治疗膀胱咳,喜用五苓散,若患者确系肾虚不固,则用肾气丸加五味子等,疗效亦十分满意。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咳论第三十八笔记

    ​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20201207, ♥,五脏咳,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 ...

  •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

    20二便不通--张子和医案 张氏儿,年十四,病约一年半矣.得之麦秋,发则小肠大痛,至握其阴跳跃旋转,号呼不已,小溲数日不能下,下则成沙石,大便秘涩,肛门脱出一二寸,诸医莫能治.张曰:今日治今日效,时日 ...

  • 大肠咳案 《素问》“六腑咳”临证心悟(3)

    中国中医药报2010-09-13 □ 张明利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经文: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病例:周某,男,65岁,原有慢性支气管炎10年.此次发病缘于3个月前不慎受凉,致使咳 ...

  • 胃咳案 《素问》“六腑咳”临证心悟(1)

    2010-09-09 □ 张明利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编者按:"六腑咳"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云:"黄帝问曰 ...

  • 胆咳案 《素问》“六腑咳”临证心悟(2)

    中国中医药报2010-09-10 □ 张明利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经文: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病例:黄某,女,3岁.代诉发热,咳嗽,食纳欠佳4天,经用罗红霉素.阿莫西林等西药效不显 ...

  • 膀胱咳案 《素问》“六腑咳”临证心悟(4)

    中国中医药报2010-09-15 □ 张明利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经文: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病例:闪某,女,46岁,感冒后咳嗽3个月.胸片示:肺纹理略粗,余无异常.来诊时出示前 ...

  • 《素问》“六腑咳”临证心悟

    编者按:"六腑咳"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云:"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 ...

  • 《素问》“六腑咳”临证心悟!

    胃咳案 编者按:"六腑咳"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云:"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

  • ​老中医临证心悟

    人体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似虚似实,似寒似热,病性偏差不大,处于疑似之间,而医生所学习的很多教材都要辨识病性,临床上对于这样的情况,要学会模糊处理. 处理的原则是: 1.选择偏性不大的药物, 2.以流通气 ...

  • 临证心悟人体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似虚似实,...

    临证心悟 人体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似虚似实,似寒似热,病性偏差不大,处于疑似之间,而医生所学习的很多教材都要辨识病性,临床上对于这样的情况,要学会模糊处理.处理的原则是:1.选择偏性不大的药物,2.以流 ...

  • 中医治疗癌证心悟(二)

    当然,中医治癌也在探索中,"或"字是在紧扣病机的前题之下,可喜的事,中医确实治愈了一些西医无法治愈的患者 我在旅游并做些学术交流,等我回去详整理些我治愈的患者,与治疗无效的总结,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