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鬼方分享辽博中国古代绘画展瑰宝
辽博中国古代绘画展瑰宝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鬼方分享
中国绘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绘画采用特有的工具材料,以千变万化的墨、色表现物象,追求笔墨韵味和抒情写意的审美意趣,并与中国的诗、书、印相互交融影响。
人物画传神达意,山水画境悠意远,花鸟画寓情写意,讲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注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强调融化物我,营造意境,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中国绘画是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的视觉图像艺术,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了数量可观的中国古代绘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名作,也有明清各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概括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本展览依托馆藏的各代名品佳作,旨在展示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此次辽博开展的“中国古代书法展”,展出的均是晋唐宋元的稀世名作,以及明清各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如央视《国家宝藏》中播出的《洛神赋图》、久负盛名且亮相奥运的《簪花仕女图》、宋徽宗赵佶的名作《瑞鹤图》,以及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等,很多珍宝藏品与观众多年未见。“中国古代书法展”将展出《曹娥诔辞》《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欧阳询书仲尼梦奠帖》等名家名作,带领观众感悟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绢本设色 49.8x329.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五代的董源擅长山水,平淡天真的山水绘画风格是他开创的,他是南宗的典型画家。这件《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画的是江南的山水景色,江水蜿蜒,草木茂盛,点染皴擦的过程就将江南山水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卷引首有董其昌的题字,还有历代画家的题跋,被称作是董源传世作品中的精品。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写江南夏天景色。起首沙坡剔细草,塌下溪流萦绕,布景空灵。中幅结构缜密,山峰层丘叠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壮。山麓溪回径折,为山家出入沙路;迤左则村墟烟落,夏木阴阴;鸥渚渔汀,犬牙相错;缘溪小柳鬈鬈,画法尤异;渡艇东西往来,摇曳于沧波窈霭间;待渡人物,有著红衣者。
绘画技巧极为精妙,画山以披麻皴为主,兼点子皴法,山峦拖淡色渲染。林木竹丛不作曲杆,不画夹叶,前浓后淡,质感强烈。《夏景山口待渡图》近景部分作坡岸逶迤,丛林叠映,几丛茂密的竹林、耐林连续向远景展开,层次分明,拉大了画面空间。近景树木的处理是董源最为关注的地方,杂木与竹林互为穿插、映衬,阔叫树与针叶树交互成林,郁郁葱葱,由之描绘了一片繁盛的夏日景象。
《夏景山口待渡图》曾入南宋内府、元内府,后相继为明代项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额图和清内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仪挟逃出宫,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董源 (934-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计晖:《天国的宝物---十九世纪法国纯银鎏金珐琅镶宝圣体光》
计晖:《天国的宝物---十九世纪法国纯银鎏金珐琅镶宝圣体光》
近代俄国日本与西方的异域情调:周倜分享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之三
如愿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