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外16家博物馆携手,用230件珍贵瓷器诉说一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东西文化交流史

秉承“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上海博物馆一贯重视并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此次上博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建构新的视角及叙事方式为追求,共同倾力打造了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杨志刚

展览主题

本次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疫情之下,法国、葡萄牙、英国、荷兰、美国、瑞士、中国七个国家的十六家博物馆及收藏机构与上海博物馆携手,以文化冲破阻隔,用艺术联结世界,共同谱写这一东西汇融的传奇。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文化交流特集

上海博物馆编

同期出版

目录

贸易陶瓷与16世纪至18世纪的中西交流

陈洁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曹慧中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瓷器

斯蒂芬·卡斯特鲁乔 法国国家科学院  安德烈·查斯泰尔艺术史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7世纪欧洲绘画里的中国陶瓷及其相关问题

王静灵 荷兰国立博物馆研究员

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对欧洲陶瓷的影响

克莱尔·迪莫捷 比利时皇家考古学院院士 比利时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荣誉研究员

特帕里克·阿贝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荣誉教授

序章 从中东到欧洲

01 中西交通

02 中西交融

03 中西交汇

16世纪至18世纪中欧交流与陶瓷贸易大事年表

01 中西交通

15世纪中期以降,经由中东联结东西方的传统商路渐受奥斯曼帝国控制,颇受阻滞,欧洲船队于海上不断扩张,探寻新领地与贸易路线,席卷世界的大航海时代自此开启。葡萄牙人最先东来,1498年达 · 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欧亚交通的新路线,此后持续东进,到达中国沿海,揭开近世东西方交流的新篇章。西班牙、荷兰紧随其后,接踵而至,东方货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深刻改变了欧亚贸易格局。瓷器作为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见证了16世纪中西贸易的展开。器物面貌的变迁也反映了17、18世纪中欧贸易主导权由葡萄牙向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渐次转移的过程。本单元汇集代表性贸易瓷器及沉船出水器物,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中西贸易的历史发展及贸易网络的延伸、变迁。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盘子

明正德—嘉靖(1506-1566)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5.5厘米 口径30.5厘米 足径19.3厘米

葡萄牙向中国商人订制瓷器的最早记载出现于 1528 年,若热 · 卡布拉尔(Jorge Cabral)自马六甲发回里斯本致国王的信中提及:”我向一个来到此地的中国船长,为殿下订制了几件(瓷器),他把瓷器带来了,可是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传世葡萄牙王室徽记瓷器中,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执壶的纹章绘制上下颠倒,此件浑天仪的绘制也不准确,陶工将字母简化误写,这种生疏与误写是早期中西交流中的有趣现象,也许这也是器物未能符合卡布拉尔“想象”的原因。

明嘉靖(1522-1566)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33.5厘米 腹径16.5厘米 足径10.7厘米

葡萄牙梅德罗·阿尔梅达博物馆

蒜头口、细颈、鼓腹,器身绘葡萄牙佩索托家族纹章,应当由安东尼奥 · 佩索 托(Antonio Peixoto) 订 制。安 东 尼奥 · 佩索托是葡萄牙商人与航海家,1542年,他与安东尼奥 · 达 · 莫塔(Antonio da Mota)、弗朗西斯科 · 泽伊莫托(Francisco Zeimoto)等人航行广州,但未被允许进入,随后至泉州一带交易。1543年,在一次航行中,他们漂流至种子岛,是最早到达日本,开拓日本贸易的葡萄牙人之一。

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

明崇祯—清顺治(1628—1661)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20.3厘米 口径8厘米 底径9.9厘米

上海博物馆

这类杯子在明末清初时期的景德镇大量生产,专为外销,应当以欧洲陶器或木器为原型,T.Volker 的研究,至少在1636年,科隆所产的酒杯(snelletjes)就被带到了景德镇,用于仿制,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订单。此类酒杯不少带有欧式金属装饰,如汉堡博物馆藏有一件年代为1642年的镶银酒杯。阿什莫林博物馆藏有数件,其中一件带银盖的杯子,其银盖上的纪年为 1692 年。

青花英国东印度公司徽章纹盘

清乾隆—嘉庆(1736—1820)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5.2厘米 口径24.5厘米 足径14.8厘米

上海博物馆

胡慧春、王华云夫妇捐赠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东方贸易的垄断长达两个世纪。如果说17世纪的中西贸易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那18世纪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时代。大量中国货品,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通过公司贸易被运送到亚洲及欧洲各地,而透过公司大班、船员的私人贸易渠道,众多纹章瓷器成为欧洲中上阶层的时髦用品。这件瓷盘应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订制的整套餐具中的一件。

广彩十三行图碗

清乾隆后期(1770—1795)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广州加彩色

高15厘米 口径36.4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敞口,深弧腹,圈足。碗外壁描绘了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场景,高杆上悬挂的六国国旗,分别为荷兰、英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商馆的布局紧凑,国人与外商忙碌于其中。商馆外紧邻河流,大小船只密布,十分繁忙。

青花盘(一组)

明万历中期(约1590—1600)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圣迭戈号”沉船出水

大盘高4.7厘米 口径26.5厘米

小盘高3厘米 口径21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此组盘分两类,一组为典型的克拉克瓷,内壁八扇形开光内饰花卉纹,内心八连弧开光或圆形开光,内绘松鹿图;另一组为所谓“二层盘”式样,盘壁绘花草水禽图一周,内心饰松鹿图。两类器物在同一艘沉船上出水,显示其生产年代接近,在明代晚期皆大量对外输出。

青花花卉纹筒形药罐

明万历中期(约1590—1600)

中国漳州窑瓷器,“圣迭戈号”沉船出水

高24.5厘米 口径10.3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类形制的筒形罐极为重要,是漳州窑模仿欧洲的锡釉陶药罐(Albarello)而生产的。药物是日常所需的必备品,这类药罐随欧洲人的扩张而被携至各地,日本荷兰商馆、中国台湾热兰遮城(今属台南)等都出土了欧洲产膏药罐。漳州窑生产的这类器型,完全仿造膏药罐样式,系根据欧洲人需求生产的器物,承装药膏后,亦随其足迹遍及各地。值得特别留意。

五彩罗经帆船纹盘

明万历(1573—1620)

中国漳州窑瓷器

高7.8厘米 口径34.7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口沿外撇,浅弧腹,圈足。盘内以五彩装饰,口沿一周绘山水人物纹饰,盘内壁绘海鱼、山川、星宿及帆船,帆船的图像与明代的中国帆船较为相似。盘心处绘有罗盘状的三层文字,中心书“天下一”,内圈书北斗九星,外圈书十二天干地支。

白釉蓝彩海战图版

约1670—1680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高20厘米 长28.5厘米

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

板呈椭圆形,以蓝彩装饰。画面左侧绘有海岸与城塞,其中一座带飞檐的建筑似表明此场景在中国。海上中央及左侧是三艘中国帆船,最大的一艘船首朝向右侧的荷兰帆船。远处可见淡淡云山,近处是以细腻的笔触涂抹而成的海浪,单一蓝彩凭借浓淡变化巧妙营造出铜版画一般的光影效果。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文化交流特集

上海博物馆编

02 中西交融

伴随着中西贸易的展开,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奇珍异宝到 17、18世纪成为日用餐具、装饰陈设,中国瓷器的使用阶层持续扩大,日益融入欧洲的生活方式、室内设计以及时尚风潮中。远渡重洋的东方器物对欧洲的趣味、风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瓷器也被加以改装、组合,以适应西方的审美与器用需求,这一过程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意与灵感,成为中西交流中的靓丽风景。

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圣母领报

加西亚·费尔南德斯

约1535—1540

纵144.5厘米 横94.5厘米

木板油画

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馆

景物:水果、玻璃杯与青花盆

威廉·卡夫尔

1659

纵58.4厘米 横50.8厘米

布面油画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景物:水果、玻璃杯与瓷盖碗

威廉·卡夫尔

约1662

纵84厘米 横72厘米

布面油画

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

景物:土耳其毯上的水果与青花盘

(传)西蒙·吕蒙黑斯

1650—1680

纵128.5厘米 横136厘米

荷兰国立博物馆

桑托斯宫与宫殿用瓷

青花开光仕女图执壶

明嘉靖(1522—1566)

高22.5厘米 腹径24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桑托斯宫旧藏

法国外交部寄藏

青花楼阁山水图盘

明万历(1573—1620)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6厘米 口径30.5厘米

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

青花开光鹿纹盘

明万历—天启(1573—1627)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5厘米 口径30.5厘米

葡萄牙阿纳斯塔西奥·贡萨尔维斯博物馆

青花西厢故事图碗

清康熙(1622—1722)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卢浮宫出土

高9.8厘米 口径20.3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寄藏

青花矾红描金法国王室徽章纹壶

清康熙(1622—1722)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20.5厘米 口径8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

清康熙(1622—1722)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荷兰加彩

高21.5厘米

英国大英博物馆

青花加彩堆塑龙纹人物图瓶

清康熙(1622—1722)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荷兰加彩

高22厘米 腹径10.5厘米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矾红描金加彩人物图瓶

清康熙(1622—1722)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加彩

高27.1厘米 口径10.5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白釉镂空贴塑八仙加金彩碗

明天启—崇祯(1621—1644)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欧洲加彩

高5.3厘米 口径9.2厘米 足径3.3厘米

荷兰国立博物馆

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五彩暗花八宝纹碗镶嵌黄金与红宝石

明万历(1573—1620)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约1570—1600 奥斯曼帝国镶嵌
高6厘米 口径12厘米
英国大英博物馆
青花山水图碗改装把杯
明万历(1573—1620)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约1600—1630 德国镶嵌,银镀金
高12厘米 口径15.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青花博古笔筒改装盖杯
明崇祯(1628—1644)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约1600—1670 英国镶嵌,银镀金
高33厘米 底径16.9厘米 长33厘米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白釉杯改装墨水台
18世纪 中国德化窑瓷器
约1740年 法国镶嵌,青铜镀金
高10.8厘米 长39厘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孔雀绿釉弥勒像改装烛台(一对)
18世纪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约1760—1780 德国镶嵌,青铜镀金
各高11.4厘米 底长7.6厘米 底宽6.4厘米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蓝釉瓶改装双耳瓶
清康熙(1622—1722)
18世纪中期 法国镶嵌,青铜镀金
高30厘米 口径16厘米
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文化交流特集

上海博物馆编

03 中西交汇

东西方的贸易与交往也带来技艺及观念的交汇。陶瓷是理想的载体,见证了古老窑业技术的传播和革新,也记录了早期跨文化交流中,东西方对彼此的认识和想象。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中国风尚”是对异域的好奇与憧憬,也是西方自身认知的镜子,而中国塑造的欧洲图景也同样映照出自身的影像。

模仿与交流
青花凤纹盘
15世纪至16世纪
越南瓷器
高7厘米 口径40.5厘米
法国吉英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蓝黑彩缠枝花卉纹碗
约1600—1700
伊朗熔块胎陶器
高17厘米 口径33厘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白釉蓝彩松鹿纹双耳瓶
1575—1587
意大利美第奇软质瓷
高27.5厘米 长20.5厘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白釉蓝褐彩人物图盘
17世纪中期
葡萄牙锡釉陶
高6.4厘米 口径35.3厘米
葡萄牙国家古代 艺术博物馆
白釉蓝褐彩开光花鸟博古纹瓶
约1660—1680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高15.6厘米 腹径10.5厘米
美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青花红彩描金花卉纹壶
约1700—1800
德国迈森瓷器
高8.4厘米 长15.5厘米
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
白釉弥勒像
约1720
法国圣克卢软质瓷
高23.6厘米 长18.5厘米
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
青花耶稣受难图缸
清康熙(1662—1722)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21厘米 口径19.5厘米 足径1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
想象的异域

彩色釉陶开光人物图盘
约1730
法国鲁昂锡釉陶
高10厘米 口径42厘米
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
五彩欧洲夫妇像
清康熙(1662—1722)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24.9厘米  长18.5厘米
高22厘米 长9.3厘米
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
釉上彩中国乐师像
约1763—1794
德国迈森瓷器
高18.1厘米
高17.5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白釉中国乐师像
约1755—1760
德国宁芬堡瓷器
弗朗茨·安东·布斯特利
高17.3厘米 长7.2厘米
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
粉彩圣母像
清乾隆(1736—1795)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高31厘米 底径8.5厘米 足径24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
(0)

相关推荐